過高的房價讓普通百姓叫苦連天,房地產從個經濟問題甚至演變成政治問題。既然是房價髙了,政府出臺的樓市政策就奔著房價而去, 希望能夠控制房價,讓房地產不再引發百姓的非議,滿足人們的民生要求。
決定房價的因索很多,但主要的還是以下三條:第一,成本,買地 繳稅建造以及出售的各種費用,甚至還有一些灰色的支出,此外,作為 購房者來說,則要考慮購房的成本,正常倩況下,開發商的成本影響供給,購房者的成本影響需求。第二,供求狀況,供求超過需求,價格自然下降;供給不能滿足需求,價格自然上升。供求關系決定價格漲鉄。 第三,商品房投資和居住功能的雙重性導致的投機需求。住宅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投資品,超越了居住的功能,變成了用來規避通脹風隆和資產 増值保值的工具。
以上三條,說到底,都是供求關系。當然,供求關系與價格之間,也會有一個相互影響的情況,但是最終,還是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在考慮房價的時候,如果只盯著房價,盼望著通過打壓房價來滿足需求,就 很難達到效果。因為供給有限,房價的下降會抑制供給,而需求卻比房 價髙企的時候更強烈,供求關系出現巨大的缺口,在價格放開的情況下 會通過價格的上漲來平衡供給與需求,在價格被控制的情況下,因為需 求不能通過正常的渠道得到滿足,則可能出現各種尋租現象,有能力的 人通過其他途徑獲得本不應該滿足的需求,導致腐敗等問題叢生,經適 房的問題就是這一情況的典型反映。
也有很多人列出開發商的成本,希望以此證明開發商的暴利,說明 房價有很大的降價空間。這種做法對于降低房價其實是毫無關系的。市 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格并不單純由制造成本來決定,而是由供求關 系決定。按照什么價格銷售商品,是生產者根據市場的情況決定的,他 可以任意定價,但是,不管如何定價,他都要受到市場規律的限制,這 個限制就是,企業是不是能夠承受,股東是不是接受,市場是不是認可。 很多外資剛開始進人中國市場的時候,就采取戰略性低價以獲得市場份 額,打擊競爭對手,謀求長期的盈利。也就是說,成本對生產商定價的 時候有影響,但是并不能決定生產商的售價。售價可以髙于成本價,也 可以低于成本價。生產商的價格只要市場接受,那他就沒有任何改變的 必要,指責生產者謀取暴利的說法最多只是一種道徳的譴責。這種指責如果只是發泄一下心中的怨氣尤町爆非,但是期望通過這樣的指責來實 現價格的下降則青定是錄木求負,其至這種指貴本身與市場經濟就是格 格不入的。在中聞的房地產市場上,這樣的指責從來就沒有發揮過作用。
中國現階段房地產的強勁需求是歷史階段的必然現象,這個時候人 為地壓低房價,只能是增加有效需求,在中國這種供需嚴重失衡的背景 T,壓低價格不是治本之策,也很難真正壓低房價,2010年前每次樓市政策出臺后房價報復性上漲就是明證。不增加供給只壓抑房價反而制造出更多的有效需求,僧多粥少局面根本就沒有改變。而且,壓低房價 對那些有更多權力和更多財富的人更為有利,他們總是更有可能在一個 價格被人為壓低的市場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因為價格人為壓低,說明市 場愿意對其支付更髙的價格,只要能夠購買到房屋,轉手就可以獲得更 大收益。但是因為供給有限,因此只有那些掌握更多資源的人才有可能獲得,導致尋租和各種權錢交易頻現。
供給短快市場,房價上漲是市場特點決定的;供需平衡或者僵持階段,房價溫和上廉是供W多樣化決^的;今后隨著調結構的進程,房價 做的關健就要看雜變化。結構性供給引發馳性需求的變化進而引 發房價“下鐵”不可怕,最讓人恐慌的是中低端房屋供給短缺,引發的房價暴漲行情。
總而言之,不能就房價而論房價,必須從供求關系出發來考慮房價。 考慮到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考慮到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居者須郁 屋的文化,對于房地產的供求關系,要做一個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更深人 的了解,充分認識房地產的本質(這在第三部分“重識房地產”中有深 人探討),才能提出真正有效的樓市政策,解決百姓的住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