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我的公號“光遠看經濟”發了一篇《房子10年內不準買賣?》的文章,對保定一宗要求“取得不動產權證之日起10年內不得買賣”的土地進行了點評。
我在文章中認為,規定10年內不得買賣,是迄今為止本輪房地產調控最為嚴厲的措施,雖然只是特定地塊的特例,不是普遍的規則,但仍然引發了市場的恐慌。如果10年不得買賣的規則真正執行的話,房子就真的成了名符其實的“不動產”。我認為,這種貌似很嚴格的舉措事實上并不能抑制投資炒房。因為過于嚴厲的舉措,事實證明根本不可能堅持,一旦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地方政府肯定第一時間坐不住,立即放棄以前的調控轉向救市,這是過去過年房地產調控的歷史已經證明了的。而且,像“10年內不準買賣”這樣的舉措真的執行的話,也意味著,這個市場的流動性徹底凍結,市場也就徹底死掉,不要說炒房的,蓋房子的和居住需求的購買者也會被嚇跑。
從后臺評論的反應看,房地產市場的確是一個“沒有對錯,只有立場”的市場。你只要說房價要跌,抨擊炒房者,評論里就會好評如潮,你一旦對抑制炒房的政策稍加質疑,稍微為開發商說幾句話,或者稍微預測房價還會漲,立即就是謾罵,質問我究竟有多少套房。當然,這也反應出,很多評論者的確錯過了2015年年底以來波瀾壯闊的上漲行情,相當一部分屬于無房族。問題的關鍵是,這些人根本不好好去學習領會別人文章的邏輯和觀點,一看和自己期望房價下跌的意愿不符合,立即開噴。如果“噴”也算房價調控措施的話,那肯定是最沒用的舉措。有些人唱空房價很多年,已經徹底淪為笑話,不管你多喜歡這樣的觀點,房地產用冷酷的事實已經在不斷地教育你。
讀懂文章的邏輯和觀點真的很重要,可惜,網絡社會很多情況下真的屬于大前研一所言的“低智商社會”,斷章取義,曲解誤解無處不在。比如,有人就質疑我:你說房地產6月要變天,為什么西安的房價今年大漲。我今天就多點耐心對這個問題進行解釋。
我所言的“變天”,指房地產市場和去年火熱的行情比較市場的表現。
現在的情況,和去年比是不是已經面目全非?去年市場是什么情況?交易創下歷史新高,突破了10萬億大關,連續突破了14億、15億平米的兩大關口,熱點城市房價暴漲,全球前十名漲幅里,至少有一半是中國的城市,總共出現了300多個“地王”,熱點城市恐慌性的購買不斷,房價上漲的預期強烈。
現在的情況呢?熱點城市的交易和市場預期已經徹底逆轉,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全面進入觀望階段。下一步,如果房地產政策繼續堅持,這些城市價格出現松動和調整的概率很大,交易量暴跌,這難道不算變天?我不知道你們理解的變天是什么?我所言的變天從來不是指出現暴跌行情。而且我也多次在文章中指出,我不認為中國房價短期會暴跌甚至崩盤,因為支撐房價平穩的一些長期元素仍然存在。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一再表達一個觀點,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嚴重分化、區域特征極為明顯的市場。
每一個城市,甚至每一個城市的每一個區域,房價的表現都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截然不同。去年上漲的熱點城市,由于市場基本面的不同,今年房價的表現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一線城市中的廣州,在我看來,房價總體仍然偏低,仍然有上漲的空間。每次去廣州,很多廣州人不愿意聽我這么講,但事實就是如此。而北京這個市場,經歷“3.17”以來的調控風暴,北京房價不會下跌的神話其實已經被打破,二手房價格松動明顯。這就是區域的差異,還有去年的一些上漲兇猛的城市,我之前已經點名要大家小心。
但我也多次說,一些城市的房價偏低,屬于價格安全的區域。除了西安,我在之前的文章中還點過重慶、昆明、寧波、大連等城市,你們可以回過頭去查這些文章。我從來沒有說“變天”是全國房價步調一致的走,要么跌,要么漲,怎么可能?至于三四線城市,在今年微博問答中,網友問到的鎮江、鹽城、揚州、徐州等城市,我明確指出,這些城市去年沒怎么漲,今年補漲的行情大。
在今年春節剛過的一篇文章中,我提出今年三線的補漲問題。但坦率地承認,對于一部分今年出現明顯上漲的四五線城市,我真的沒有預判到。在我看來,四五線城市最大的危險不是價格,而是數量,不是價格泡沫,而是數量泡沫。對于四五線城市,我的一貫觀點,為了居住,什么時候都可以買,因為價格不高,也跌不到什么地方去。為了投資,不建議投資四五線。今年四五線的上漲,我仍然認為不正常。即使熱點城市調控有擠出效應,但不管怎么擠,也擠不到這些房子比人還多的城市。然而,市場的確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瘋狂。
中國房地產市場受政策的影響非常大,是一個真正的政策市。
我一再強調,政策對市場是有明顯作用的。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政策沒有作用,越調越高,是因為政策沒有堅持。對于本輪調控,我仍然認為政策一定有作用,我也仍然認為,政策不可能堅持超過兩年。特別是目前30多個城市出臺的兩年或者三年內不準出售房子的政策,我認為是不可能堅持的。本輪房地產政策的核心是貫徹“房子是人住的”這一主題,我支持這個主題。但要真正實現房子是人住的這一基本目標,不可能靠限售、限購這些短期的行政舉措,甚至是帶著極大情緒的舉措,而是需要重啟爐灶,圍繞這一目標構建一套長期的政策體系。
這個觀點,在功夫財經不久前的文章中我再次專門撰文論述過。要實現房子是住的目標,需要的是扎扎實實的制度建設,而不是依靠一驚一乍的行政調控,更不能靠無法堅持的極端措施。把房地產回歸居住建立在目前的調控基礎上,我認為仍然是一種懶惰思維,仍然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過度的調控造成的負面效應顯而易見。以限價為例,我最擔心的是,如果限價執行一兩年,開發商為了省成本,一定會制造出又一批很爛的房子,導致住房質量的嚴重下滑。而在人人都知道目前很多政策根本無法堅持的情況下,一旦政策松動,則意味著市場的又一次報復性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