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的近4年來,法以來明顯感受到了中資房地產企業海外投資趨勢的變化。
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的世邦魏理仕華北區投資咨詢服務部主管法以來說,以前中國房地產企業在海外主要投資發達經濟體一些熱門城市的項目,但近幾年來,中資企業的投資熱情拓展到了更多的發展中國家。
“很明顯的像阿斯塔納(哈薩克斯坦首都)這樣的城市,我們之前都不知道它在哪里,大家只知道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金融中心)。”法以來對人民網記者說,但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很多中資客戶開始聯系世邦魏理仕咨詢在該城市的投資事宜。
法以來說,通過在當地的辦事處,世邦魏理仕已經在阿斯塔納接待了幾批中資客戶。他說,像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檳城,柬埔寨的金邊、印尼的雅加達、俄羅斯的莫斯科、等城市都成為中資企業咨詢頻率比較高的地區。
據一份追蹤中資房地產企業在東南亞國家投資的研究報告顯示,包括富力、碧桂園、綠地等在內的8家中資地產商在東南亞國家已經投入或宣稱的投資總額已經超過了2900億元。而在數年前,中資地產商在這些國家或地區開發的項目寥寥無幾。
2013年在馬來西亞首次拓展業務取得不俗業績之后,碧桂園在2015年宣布將斥資超過2500億元在該國打造一個集旅游會展、教育培訓、醫療保健、外企駐地、近岸金融、電商基地、新興科技、綠色與智慧產業等八大支柱產業于一身的產業新城項目。該公司稱,項目已經帶動建筑業、制造業、信息產業等70余家國內相關上下游企業一起抱團出海。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梁海明說,我國眾多房地產企業已經或即將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業務,不僅對自身發展有重大意義,對沿線國家經濟建設、“一帶一路”建設也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梁海明表示,對于眾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言,中國房地產企業前往投資,可以改善該國就業情況,房地產行業背后涉及六、七十個關聯產業,只要開始施工,后面數十個關聯產業便會隨之開始運轉。中國房企到沿線國家進行地產開發,可產生大量崗位需求,提高當地的就業率,讓當地的民眾直接受惠,也可以提升沿線國家的城市功能。
而在投資目的地之外,法以來認為,中資地產商在海外開發項目介入的程度也在不斷變化。在此之前,中資地產企業在發達國家核心城市的投資更多充當財務投資者角色,在當地的項目中進行較小比例的股權投資,學習融入當地市場。
法以來表示,中資地產商如今的投資方式開始從收購海外成熟物業到合作開發階段邁進,有的已經開始在海外嘗試從拿地到開發建設、銷售的完整鏈條進擊。“利潤更豐厚,風險也更大,”法以來說,“涉及到的環節越多,風險也就越大。”
對于中資企業而言,在海外投資最大的風險是不了解當地市場。法以來說,在海外投資,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甚至每個城市面臨的情況都不一樣,如果對政治體制差異、市場數據、法律政策、金融稅收環境等方面沒有深刻的理解,將對投資構成重大挑戰,而這需要深入細致的盡職調查和廣泛深厚的當地資源。
他舉例說,比如在海外項目投資中利潤最高的土地整合環節,由于土地大都是私人所有,目前為止依然需要依賴當地企業的資源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整合成符合開發需要的土地。
而突如其來的政策環境變化也為項目投資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挑戰。
世邦魏理仕華北區策略顧問部主管夏軍回憶,此前其在莫斯科負責一個項目的咨詢工作時,當地的市場環境相對穩定,而此后俄羅斯貨幣遭遇重大貶值,這些突發事件給項目帶來了難以預測的風險。夏軍為企業提供前期的戰略規劃、發展定位等服務。
而在泰國的另一個開發案例中,項目本來的客戶定位是國內的人群。但隨著中國對居民海外投資的政策調整,該項目定位也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政策進行調整。
夏軍說,在項目進行投資之前,專業服務機構詳實的盡職調查和對市場環境變化的快速反應必不可少。
“我們去減少客戶所冒的風險,專業意見是專業服務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