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收效顯著
國家統計局18日發布4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房價回落的城市環比3月繼續增加,同時,15個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全部回落、9個城市環比下降或持平。這表明,始于去年9月末10月初的熱點城市全面啟動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在經過3月的一輪加碼后,收效顯著。目前,樓市調控對土地市場的傳導尚不十分明顯,但已現端倪。在一系列約束性政策下,高價地出現數量有所減少;部分一二線城市在2017年的土地溢價率相比2016年同期也有明顯降低。而在加大商辦類調控力度的北京,再現商辦土地“流拍”。
導讀
房地產市場吸納的資金量仍然龐大,樓市調控正將這部分資金向非核心城市擠壓,并造成熱點一二線城市和其他城市的房價表現迥異。
從3月開始的新一輪房地產市場調控,對房價的遏制效果得以顯現。
國家統計局5月18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58個,環比減少6個。但由于部分三線城市漲幅擴大,70城市新房價格環比平均漲幅仍然達到0.73%,比3月略有擴大。
城市之間的分化十分明顯。熱點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出現全面回落。受樓市調控“溢出效應”的影響,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漲幅有所擴大。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房地產市場吸納的資金量仍然龐大,樓市調控正將這部分資金向非核心城市擠壓,并造成熱點一二線城市和其他城市的房價表現迥異。這種差異化的表現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但隨著樓市調控的效果逐漸凸顯,二季度70城房價整體漲幅將可能出現收窄的“拐點”。
“差異化”特征明顯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4月,15個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出現全面回落。
環比來看,有12個城市的新房價格漲幅出現收窄,其中的5個城市(上海、南京、合肥、福州、天津)表現為負增長。深圳、武漢、成都三個城市則出現房價環比漲幅擴大的現象。
這種情況與3月份的總體表現較為一致,也體現出在樓市調控政策的影響下,熱點城市的房價漲勢被明顯遏制。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對此的解讀為,“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房地產調控政策繼續發揮作用。”
事實上,樓市調控還影響到熱點區域內的部分非核心城市。如京津冀區域的石家莊,新房價格環比漲幅從3月的0.9%,降至4月的0.1%;珠三角區域的惠州,新房價格環比漲幅從1.1%下降至0.6%;海西區域的泉州,新房價格環比漲幅則從0.5%下降至-0.6%。
曾連續三個月(2016年12月、2017年1月、2017年2月)位居漲幅榜首的三亞,4月新房價格環比下降1.2%,成為當月跌幅最大的城市,也是近期房價波動最為明顯的城市。這既與三亞市的投資、度假性需求旺盛有關,又反映出樓市調控的效果顯著。
但在調控政策的波及范圍之外,三線城市房價漲幅普遍出現擴大。到今年4月,三線城市全面占領房價漲幅榜,唐山、蚌埠、宜昌成為新房價格環比漲幅最大的城市,漲幅分別為2.3%、2.2%和2.1%。其中,唐山的房價漲幅從3月的0.9%驟增至4月的2.3%,被認為是環京區域的樓市資金被擠出所致。
正是由于三線城市的房價表現旺盛,使得70城市房價環比漲幅仍然擴大。中原地產根據官方數據的測算顯示,4月70城市的新房價格平均環比上漲0.73%,連續3個月出現加速上漲。
同比來看,三線城市的房價仍然表現良好。4月三線城市的新房價格漲幅擴大0.4個百分點。相比之下,二線城市新房價格漲幅已連續5個月回落,一線城市則連續7個月回落。
二手房價格漲幅收窄
熱點城市全面啟動房地產調控政策,始于去年9月末10月初。到今年3月,以北京的“317新政”為起點,房地產調控迎來新一輪加碼,熱點城市的調控力度進一步強化,一些非熱點城市也納入調控范圍。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共有超過40個城市出臺了調控措施,其中包括安徽滁州、河北文安、浙江嘉興等小城市。
先于房價數據的變化,這些政策對成交量已經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國家統計局于5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5.7%,商品房銷售額增長20.1%。與去年同期的36.5%和55.9%的增幅相比,收窄幅度明顯。
因此,按照“量變帶動價變”的原則,分析人士普遍認為,70城市房價的環比平均漲幅很快就將出現收窄。中原地產認為,收窄的拐點可能出現在今年第二季度,也就是5月或6月。
統計局的另一組數據還顯示,今年4月,70個大中城市二手住宅平均環比上漲0.73%,漲幅出現最近4個月來的首次收窄。二手房價格也被視為市場的先兆性指標,因此這或許將印證上述觀點:新房價格漲幅出現拐點為時不遠。
截至目前,樓市調控加碼和擴圍的步伐仍在繼續,這也將可能加速“拐點”的到來。
需要指出的是,在熱點城市強化調控的同時,監管層還出臺了資金層面的緊縮性政策,如在銀行貸款、信托、發債、私募等方面,加大對房企和個人購房者的審核力度,從而控制樓市資金的規模和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