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拆違拆臨”任務臺賬已出爐,800萬平方米違章建筑已倒下;因不報或不拆,8名相關單位負責人被問責。2017年以來,全市拆違拆臨行動愈發猛烈,叫好聲一直未斷,歸根結底,是這項重點工作應了濟南的發展大計,更應了泉城百姓之心。
為民、便民,這項民生工程的導向從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王文濤在3月份“拆違拆臨、建綠透綠”動員會上的講話中可窺一斑。“以建綠為原則、不建綠為特例,綠化不用向市里報批、不綠化必須報批。”“做到‘拆、運、綠’三同步。”
融匯愛都小區門口的樹苗發了芽,山師東路的粉塵迷了眼……拆了之后如何運?運了之后怎樣綠?轟轟烈烈的拆違之后,“綠”的問題迫在眉睫。
地點:山師東路兩側
建筑垃圾無人清,大面積堆積
4月24日,歷下區山師東路兩側違章門頭房開始拆除。5月10日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道路西側門頭房已基本拆除完畢,藍色的隔離圍擋把施工現場和道路隔離開,但仍有不少拆除后的碎磚堆積在空地上,一陣風刮過,卷起地上的粉塵,很容易就迷了眼睛。
路西一側拆違后的空地上,有攤販支著小凳,在地上擺著成箱的西瓜、芒果、櫻桃叫賣著。水果箱旁立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水果店已遷至文東地下菜市場”。
“原來這里有個水果店,前兩天拆掉了,本來是遷到地下菜市場去,但是那里來買的人少,就先在這里擺一陣。”攤販說,前兩天有人來運過拆違拆臨后的建筑垃圾,“不過沒運完,后來就沒見人來了。”
據了解,建筑垃圾清運工作主要靠街道辦完成,待垃圾清運完成后,才能進行下一步規劃。
地點:省道103融匯愛都小區西側
拆完2周開工建綠地,小樹已長新芽
5月11日上午,省道103融匯愛都小區附近路西,一片小樹苗扎根省道旁,有些樹枝上已經發了新芽。“這幾個月前還是一片板房呢,現在成一片綠地了,雖說有些不方便,但是看著舒服多了。”一住在附近的市民說。
早在今年1月,位于省道103的融匯愛都小區西側的早餐集市開拆,拆除后的兩周內,市中區城管、園林部門對該地塊進行了綠地規劃,并于2月初開工建設。
市中區園林局工作人員表示,市中區的違建有400多處,每處拆違進行差不多了,就會有負責建綠工程的小組到現場調研,如適合做綠地規劃,會向市園林局匯報進行規劃。她介紹,較小的綠化工程需要先清運渣土,然后填上1米至1米半的種植土,再進行植綠,隨后澆水養護。
地點:東方美郡小區內
靠鐵锨清運建筑垃圾,拆違期間小偷光顧
5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國華東方美郡,不少違建拆后留下一地的殘磚碎瓦,有的用圍擋遮起來,有的直接堆在建筑外的空地上,現場一片狼藉。在南部靠近山體的一側,被破壞的植被、碎石遍布,幾塊瓦楞鐵摻雜其中。還有一處自拆現場,一名工人推著小推車走向院外,車里滿是石塊和渣土。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小區地勢受限,大型機械無法進場,“我們把那些墻、大梁拆下來后,還得再把它們敲碎,一點一點用小推車運出去。”不僅如此,在院外,需要人工用鐵锨再將建筑廢料及渣土“挪”到農用車上,再通過農用車將渣土運離小區。
“都是自家小區,自己拆了之后還是得靠自己請小車運。”一名業主表示。
拆違拆臨是項民生工程,我們非常支持。我們家靠近山體的一處泄洪溝,前年大雨家里被淹過多次,人身和財產受到危害,城管小組執法的時候也很人性化,根據地勢合理整治。”一位劉姓業主代表說。
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表示,拆違期間,來小區的人確實魚龍混雜,發生多家被盜事件,“前兩天抓住幾個可疑分子。”據了解,截至目前至少有4家有丟失財物情況發生。
這樣的環境引發了不少業主的擔憂,據了解,物業已與園林部門積極溝通,就不明人員從山體進入的途徑進行遮擋。“我們都希望能夠盡快恢復到平靜的生活,能在院里種種花,讓孩子放心玩耍,”一位業主說。
“拆、運、綠”同步推進難在哪兒
為什么有的綠地已經建成,有的看起來還沒有動靜?拆了之后誰來清理建筑垃圾?清完之后誰來規劃建綠?如何切實做到“還綠于民”?
如今,難以“無縫銜接”似乎成了“拆、運、綠”同步推進的絆腳石。
有拆違小組工作人員表示,有一些臺賬不具備綠化條件,“有些房子的加蓋只需要拆除就可以,有一些地方要根據規劃恢復原貌,有一些具備綠化條件的則需要街道辦規劃后上報。”
據城管執法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拆清運靠業主自己,類似山師東路拆違工作則主要靠轄區街辦來負責渣土及建筑垃圾的清運工作。
對于某些山體被破壞的情況,有園林局工作人員表示,需要對山體進行摸底后出具規劃,再進行山體修復,“因此整體來說,很難完全保證‘拆、運、綠’的同步推進,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她表示,建綠也是一項工程,目前一些已經拆出的地塊面積較大,預算超過50萬的工程就必須走招標程序。部分地塊比較小,需要多匯總幾處,讓工程量接近50萬再統一建綠,這樣能節約一些成本,所以會出現建綠地塊有先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