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地144億元的總利潤中,有將近1/5是來自資產和股權的出售。尤其是2016年底,綠地相繼出售了黃浦江邊的一塊商辦用地以及其所持有的上海農村商業銀行4%股權,為綠地帶來了26.6億元的收益。從2017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來看,碧桂園1506.6億元,萬科1502.7億元,恒大1098億元,而綠地為585.3億元,不及碧桂園、萬科的1/2。從目前趨勢看,綠地集團與房企前三強的差距還在加大。
激進擴張的“上天入地”
時來天地皆同力。時間指針撥回到2015年初,“新王”綠地登頂后,萬科官微隨后發布了一張“你懂的”圖片,綠地則在官微發布了霸氣十足的“上天入地出海”作為回應。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綠地在短短的兩年間就與碧桂園、萬科、恒大漸行漸遠?“做政府想做的事”是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長袖善舞之道。一方面,綠地通過興建超高層建筑地標、參與軌道交通大型公建等,使綠地在各地得以迅速打開局面,大規模擴張;但另一方面,資深地產人士優淘城總裁薛建雄認為,綠地此前的激進擴張,投資時間長,成本回收慢,也會吞噬其資金流,造成負債承壓。持續快跑做大規模擴張后,綠地不得不面對過快擴張帶來的后遺癥。多位地產界人士向記者表示,綠地在東北的項目面臨著銷售困難、資金鏈緊張等問題,一些項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延期甚至停工。
對此,綠地集團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每個企業有自己的發展節奏,對綠地來說,房地產是主業,但不是全部,綠地會充分利用政府資源,這是在市場運行規則范圍內的一種方式,也是綠地的競爭優勢。目前,綠地大基建盡量用輕資產化的運營模式,得到政策支持,比如軌道交通,有大量的企業獲得銀行和相關政策照顧性貸款。他也表示,大基建項目的投入比較大,前幾年現金流的負數比較高,現在已經實現了根本性好轉。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總監嚴躍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綠地目前的壓力在于其對于住宅產業的投資力度節奏在放緩,而此類業務又是其比重較大的業務,后續或需要強化對此類領域的投資。“否則其他投資相對來說會有較大的投資風險,或者說更加需要平衡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