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2月11日訊:這么多年的切身感受和理財教育,一個觀念已深入大家的腦海:錢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毛。所以理財的第一要務是對沖通脹,防止財富貶值。
總是提心吊膽通貨膨脹錢多財富貶值,怎么會冷不丁的出現通貨緊縮錢變少、錢更值錢呢?
01
通脹和通縮
通脹就是通貨膨脹,通縮就是通貨緊縮。通貨就是流通的貨幣,用大白話說就是錢。所以,通脹就是市場中的錢太多了,通縮就是市場中的錢太少了唄。
這個錢多錢少的標準是什么?該如何衡量呢?是相對于市場中的商品/服務數量來說的。
當市場中的商品/服務數量穩定或增長緩慢,但貨幣量猛然增加,此時就會通脹,大家的直觀感受就是物價上漲或資產價格上漲(如房價/股價等上漲)。同樣的,當市場中的商品/服務數量穩定或增長緩慢,但貨幣量猛然降低,就會通縮,大家的直觀感受就是物價下跌或資產價格下跌(如房價/股價等下跌)。
錢怎么會猛然增加或猛然減少呢?
現在的錢是主權純信用貨幣,數量是由各國央行管控的。也就是說各國央行可以根據需要(商品/服務增加了順勢增印錢,以及為刺激經濟人為擴大需求而增印錢等),而增加貨幣供應。猛然減少的原因在最后一部分會說。
通脹和通縮其實也簡單,就是錢的數量跟商品/服務數量的關系——相對商品/服務的數量,錢多了就通脹、錢少了就通縮。
錢的數量大致可以由M2來衡量,商品/服務的數量由什么衡量呢?你總不能說過去的一年中,生產了30億雙鞋子/5億部手機/1億臺電腦吧?也許你知道的,是由GDP衡量的。也就是說,貨幣超發與否及其超發的幅度,可以看M2增幅和GDP增幅的背離程度。
這么簡單的道理,有些人不一定懂。
只要央行一信貸寬松(表現為降準/降息),很多人就會說錢多了、財富被洗劫了,這種說法當然不對、最起碼不嚴謹。為什么?因為在信貸寬松/印鈔放水的同時,也有增量財富(商品/服務)的產生啊,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只是貨幣增加了、而商品/服務沒增加”。
我又要拿2008年的四萬億說事了。
雖然那年印了很多錢,但是建了很多高鐵/高速/機場/城軌/橋梁/房產啊——這都是增量財富。M2是由2008年初的42萬億增加到2018年末的182萬億,可GDP也由2008年初的27萬億增加到了2018年末的90萬億啊。
錢是變多了,可商品/服務也增多了啊——是的,前者的增幅高于后者的增幅。你可以說是貨幣超發了,但貨幣只是手段、財富增長才是目的,大家的生活品質可比十年前強太多了啊——尤其跟同時期的國外很多國家相比。
現在大家對貨幣超發(比如08年四萬億)不滿意,主要是對財富分配不滿意——財富是創造出來了,可有人分得少(如沒買房的人)、有人分得多(如買了房的人),但這不是本文的話題。
02
央媽印鈔放水
我們都知道,央行管控著印鈔的水龍頭。但請記住:它只是管控,到底能否印出鈔、放出水,還得看是否有人配合。
這人是誰?貸款人。
懂貨幣銀行學的人都知道——你不知道也沒關系,記住這個結論就好了:貸款就是印鈔、信貸寬松就是印鈔放水。
你買房貸款100萬,嗯……你印出了100萬的鈔票;你做生意貸款100萬,嗯……你印出了100萬的鈔票;你這月信用卡消費1萬或100萬,嗯——你印出了1萬或100萬的鈔票。當你提前結清房貸、還了貸款和信用卡賬單,你就把你印出的錢收回、消滅了。那市場中的錢不就少了嗎?不一定啊——你不貸款,有其他人貸款補上啊。
當貸款很容易(也就是信貸寬松期)、當大家爭先恐后的去貸款、當銀行放出的貸款額猛然增多時,就是大家齊心協力“開動印鈔機印鈔的時候”,此時市場中的錢就會增多。而這些新印出的錢流向哪個領域、哪個領域的價格就會上漲——豬肉漲價、蔬菜漲價、大蒜漲價、普洱茶漲價……房子漲價,都是這個道理。
可如果貸款人……不愿意貸款呢?
還有人不愿意貸款?!是的,就是有人不愿意貸款。沒有好的投資項目、沒有貸款消費的欲望、不想貸款負債壓力太大……反正就是不愿意貸款。
這不是空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在當下的日本就是如此:低欲望社會下的年輕人,不愿意貸款買房/買車/消費……即使貸款利息極低,央行費九牛二虎之力也印不出鈔、放不出水啊,因此以印鈔放水刺激經濟的安倍經濟學才實施艱難呀,這跟蠢蠢欲動、致富/消費欲望極強的中國完全不同。
銀行貸款就是創造新的貨幣,歸還貸款就是消費、減少貨幣。貸款的人越來越少、貸款的金額越來越小,如果再加上還款的人增多、還款的金額增多,疊加減少的結果就是市場中的錢變少。錢少了,而商品/服務的數量卻沒有減少,那就是通縮啊。
央媽印鈔放水并不能完全由它控制,需要外界的條件、需要貸款人的配合。所以,印鈔放水刺激經濟并不是任何國家、任何時候都能實施的,只有在經濟快速發展、人的欲望極其旺盛的時候才行,如過去四十年的中國。
關于央媽印鈔放水,就如同你(央行)牽一匹馬(貸款人)去河邊飲水(也就是信貸寬松期讓更多人貸款),可馬就是不渴、不喝水,請問你有什么辦法呢?
馬不飲水,繩不能推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