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錢多多)2017年末,一筆保險“大鱷”股權交易在引起業內關注——11月20日晚間,中天金融公告稱,與北京千禧世豪、北京中勝世紀簽訂收購股權框架協議,擬以現金購買上述交易方持有的華夏人壽21% ~25%股權,標的股權交易定價不超過310億元。若交易順利完成,其將成為華夏人壽第一大股東。
這筆交易是否能獲得監管批復尚屬未知,不過這一動作背后意味著,以資產驅動負債模式成長起來的保險新興勢力,正在經歷從巔峰回歸平靜。
與此同時,在保險業回歸“保險姓保”的理念下,傳統大型險企的相對優勢逐漸凸顯,中小險企面臨的挑戰不斷加大。
1.監管重拳出擊營造保險新格局
2017年末的那場股權交易,其中的主角之一華夏人壽,在2016年末的總資產已近4000億元,當前注冊資本金153億元。數據顯示,2014~2015年,華夏人壽總保費同比增長90%、123%,其萬能險“一險獨大”的局面十分明顯。不過2016年以來,隨著萬能險監管趨嚴,其萬能險業務不斷壓縮。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1~10月,華夏人壽最新總保費收入1592億元,同比下降4.4個百分點。
保險“大鱷”華夏人壽瘦身的情形在保險業并不是孤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據壽險前十大保險公司排名(2017年1~10月)發現,富德生命人壽已從2016年末的第五下滑至第八;安邦人壽雖然保住了行業第三的位置,但市場份額從2016年末的9.58%降至7.37%。
隨著2017年保險股權新的征求意見稿出臺、壽險產品新規等落地實施,對于依賴萬能、中短期產品的激進型公司來說,一直以來,獲取大量保費收入的“法寶”不復存在,新產品設計、備案、市場接受度又難以指望,做好投資的久期匹配和流動性匹配成為當務之急。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朱俊生表示,“新的監管環境意味著,在短期內快速提升規模的窗口期已經關閉。”他還指出,監管部門對個別公司采取了停止開展萬能險新業務的監管措施,這有助于促進公司和行業轉型,但也可能使得個別公司保費收入斷流。
近年來,部分保險業“大鱷”背后,是實際控制人通過復雜的股權關系代持,最終形成對保險公司的控制,并把保險公司作為其投融資平臺。2017年7月20日,監管層發布《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二次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提高了股東的準入門檻和持股比例限制,對股東進行穿透式監管,表明監管層強化險企股權結構監管、從公司治理上強化險企風險防范的決心。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0月11日~11月29日,監管層共發出19張監管函。針對相關公司治理現場評估結果及其在“三會一層”的運作,關聯交易、合規與內控管理、內部審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