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而言,長護險融資可能是最能引起各界都注目的金融議題之一。在廣州,今年八月初開始試點的這個社會保險新險種,至今已有771名85歲以上的失能老人通過評估并獲得資助。僅廣州一城,職工醫(yī)保中預計能通過評估拿到資助的參保人逾兩萬。
已現雛形的長護險很“吸金”。如同其它社會保險僅能扮演?;镜慕巧?、商業(yè)險仍有空間攻入高收入群體一樣,在長期護理險的融資市場上,各類資本正在蠢蠢欲動。例如,9月15日騰訊財經報道,國際保險公司Genworth Financial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一行人赴泛海在線考察,并就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市場發(fā)展等問題進行溝通與探討。
如同筆者數月前在本版曾經討論過的那樣,進入老齡化的中國,尤其是一批邁向高齡化的沿海一二線城市,幾乎毫不意外地會在長護險這個領域出現社會保險與商業(yè)保險同步發(fā)展的格局?,F在國際保險公司的介入,更進一步說明,在養(yǎng)老服務這個領域,中國的保險融資并不缺資金,缺的只是足夠可靠的老齡數據以及基于這些數據提煉出的金融產品。
值得思考的是,為何明擺著如此誘人的一個市場,相關保險產品卻仍未大批量進場?除了相關的老齡數據不夠準確可靠,難以為研發(fā)保險產品的精算工作提供依據,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可能出現在服務使用端:無論長護險的融資有多么龐大,只要相關的管理規(guī)范尚未明晰,養(yǎng)老服務就會是“海鮮價”,長期護理市場中的服務提供者會有各種充分的理由來“消耗”掉投入。
例如在廣州,最近就有媒體報道,發(fā)現有養(yǎng)老機構在被政府列為定點長護機構后,馬上上調床位與服務價格。筆者了解過,這種變化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例如同服務不同價:接受同一種服務的老人,符合長護險資助資格的要給機構支付一個比不符合資助資格的老人更高的價格。這也可以表現為服務價格水漲船高:因為有長護險的資助,但囿于設備和人手的局限,實際能服務到的老人無法增加,于是每個單元的服務價格相應上升。(原標題長護險雛形階段很“吸金” 發(fā)展的關鍵是規(guī)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