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監管趨勢下,昔日“火熱”的信用保證保險正在“降溫”。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如果這種新業務的風險管理能力沒有跟上,超常規發展便會增加經營風險。
保監會財會部副主任郭菁告訴記者,保監會正加強防范化解信用保證保險的風險,并且在引導行業嚴控自身風險的同時,高度重視和警惕外部風險對保險業的沖擊,謹防第三方理財、網貸平臺、互聯網金融等風險高發領域的風險向保險業傳遞。
“保障資金安全”護身符?
履約保證保險依然是第三方理財、網貸平臺等機構給客戶提供的“定心丸”之一。以小贏理財為例,其官網顯示“小贏理財的戰略合作伙伴眾安保險,根據保證計劃為小贏平臺眾安保險專區銷售的理財產品,提供本息全額保單”。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是市場合約,兜底也好,不兜底也好,都是市場主體交易的結果,無法指摘。但是問題在于,必須真實合約。目前,在實踐中存在一些虛假合約,或者對條款保障程度夸大的情況,投資者需要予以警惕。”
根據記者調查,目前,第三方理財、網貸平臺等機構與保險公司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賬戶資金安全險,對交易資金、賬戶安全進行承保;二是傳統險種,以及一些信用標的借款人的意外險;三是項目保證險、履約保證險。
然而,一些理財機構存在虛假宣傳的情況,將賬戶資金安全險、人身意外險等包裝成履約保證保險。例如,賬戶資金安全險保障的是資金在交易環節中的安全,而不是資金在賬戶中的投資盈余或浮虧。然而,一些理財機構卻據此做出“保險公司100%資金保障”等描述,將“保障資金交易安全”與“保障資金安全”混為一談。不過,這一情況正被嚴格整治。
某保險公司風控部門人士告訴記者:“合作理財機構的展示頁面都需要保險公司的審核,但是曾有個別理財機構在沒有通知保險公司的情況下,私自發布或修改信息。”
該人士續稱,“保監會已經多次摸底保險公司與理財機構、網貸平臺的合作情況。目前,保險公司與理財機構的合作減少,也格外謹慎,不想淪為營銷工具,既沒賺到錢,又招惹麻煩。”(原標題:警惕民間理財保險兜底陷阱:夸大條款保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