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保險業發言密集,紛紛就保險資金配置和運用監管工作發表看法。
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任春生表示,當前,我國保險資金配置結構已發生積極變化,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截至8月末,保險資金運用規模為14.5萬億元。下一步,保險資金運用監管工作將繼續保持從嚴監管態勢,扎緊制度籬笆,避免“牛欄關貓”,強化投資金融產品穿透監管,嚴禁投資資金去向不清、基礎資產不清、風險狀況不清的產品,牢牢守住風險底線。
不僅如此,保險業在助力實體經濟方面仍在發力探索新渠道,加重另類投資配置比例。
前8月保險資金運用規模14.5萬億,險資配置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和“走出去”戰略的深入推進,“債券通”、港股通體系等系列資本開放政策的逐漸成熟,大類資產配置對國內金融機構的意義不斷彰顯。其中,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任春生就介紹到,當前,保險資金配置結構已發生積極變化,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具體來看,任春生表示,截至2017年8月末,保險資金運用規模為14.5萬億元,年化投資收益率為5.27%,其中,8月單月保險資金運用規模相比7月增加1000億元。
從保險資金配置結構來看,銀行存款1.96萬億元,占比13.6%;各類債券5.04萬億元,占比34.8%;股票1.07萬億元,占比7.4%;證券投資基金0.81萬億元,占比5.6%。其他投資中,長期股權投資1.36萬億元,占比9.4%;基礎設施投資計劃1.2萬億元,占比8.5%;保險資產管理產品7242億元,占比5%;信托等金融產品1.45萬億元,占比10%。
近期,保監會已出臺了一系列為了更好地使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回歸本源的政策。下一步,任春生透露,監管將繼續從三方面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監管。第一,在準入階段,推行差異化準入。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沒有能力就不要干。但規則評價和篩選并不能保證疏而不漏,因此“入場”后要有應對經營行為約束和風險的有效防控措施。要加強對違規的執法和懲戒力度。對可能發生的風險,要完善風險吸收、救助和對消費者補償機制。第二,繼續深化保險資金運用改革,用改革創新的辦法疏通渠道,提高投資效率,減少投資鏈條,降低資金成本,引導更多保險資金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建設工程以及“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等。第三,在保險資金運用的監管創新上,要進一步豐富風險管理的工具箱,積極推進保險資金運用更多金融衍生產品,對沖和管理投資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經濟周期波動、利率波動以及相關市場波動風險。
通過直接融資助力實體經濟,險資是服務實體機構關鍵力量
由于保險資金是站在投資實體經濟的風口上,因此業內專家普遍表示,保險資金是服務實體經濟關鍵的力量。
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劉經綸表示,保險業天然的使命就是服務實體經濟。他解釋稱:“保險的本質是為政府、企業、個人來做風險管理的,也就是說,通過積累保險基金來減少個人、企業、政府負債的不確定性,通過風險的管理為實體經濟構建風險保障。實際上,保險業已經成為資本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和國家重點基礎設施重要的資金提供者。所以,保險業作為市場經濟基礎性的制度安排,服務實體經濟是保險業天然的使命。”
保險資金運用的規模是已經超過14萬億元,這14萬億怎么分布呢?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首席投資官、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王軍輝介紹,險資的運用渠道主要分為三種:第一個渠道,是通過銀行存款,把錢給銀行,銀行拿著錢去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塊兒大概是兩萬多億元;第二部分是購買債券和股票,實際上是直接融資的一種方式,直接把錢提供給實體經濟,這個已經接近7萬億元;第三塊,通過股權投資計劃、債券投資計劃等產品,直接給項目進行融資,這方面已經超過4萬億元。(ybt :前8月保險資金規模14.5萬億 監管稱將加強產品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