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2017)》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舉行。該報告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之“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系列第6本。《報告》認為,2016年,保險業圍繞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脫貧攻堅兩大主線,持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報告》從保險業布局總體規劃、夯實監管基礎、助推民生保障、探索多位創新等4個方面對2016年保險業改革發展的重要事件進行了回顧與總結。
保險業“十三五”規劃、正式實施“償二代”、發布第三套生命表、城鄉居民住宅地震保險上線銷售、寧波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設立、3家相互保險社批籌開業等,都是中國保險業留給2016年的重要時間節點。
《報告》還分析了2016年被熱議的險資舉牌現象。《報告》認為,首先應當辯證看待這一現象,“個別險資在資本市場快進快出、興風作浪”的行為,是由異化為“披著萬能險外衣的中短期理財產品”所引起的,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萬能險。而圈錢提款和規避監管是造成這些風險的源頭。因此,監管部門應從市場行為、公司治理、償付能力3個方面對行業進行穿透式監管。同時要充分依托社會監督,特別是對信息披露制度的嚴格要求。但是,在監管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包括監管成本、路徑依賴和監管能力等在內的現實約束條件。
2017年及未來一段時間,保險業的重點工作將圍繞2017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中提出的三大戰略展開:一是防控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重點圍繞公司治理、保險產品和資金運用3個關鍵領域,處置潛在風險點;二是服務大局,重點是服務脫貧攻堅、實體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三是改革發展,重點是深化市場體系改革、推進保險產品條款費率改革和實施保險資金運用改革。(原標題:《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2017)》在北大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