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國保險行業保費收入達3萬億元,快速躍居世界第二。伴隨行業的快速發展和保險受眾群體的日益擴大,社會各方對保險產品和服務質量、效率等都有新的期待。人工智能時代,對保險行業充滿著機遇。
根據調查顯示,國內保險客戶反饋對險企的改進期待之中,排名前三位的是:更個性化的服務、更安全的隱私保護以及更簡單便捷的操作流程。
這一結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要知道,保險行業在投保、理賠、運營三個核心環節仍存在很多痛點,如今的APP幾乎能完成大部分流程操作,即便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工審核工作, 但是智能科技的發揮空間依然很大。 智能時代的變化,讓我們再次思考科技將給未來保險帶來怎樣的變化,以及現在該做什么,所幸,我們已經看到了【人工智能+未來保險】的方向和未來趨勢。
保險業引入“人臉識別”,成果已初見端倪
基于近幾年大數據和算法的快速發展,國內保險公司紛紛在各自業務中引入人臉識別技術,投保、理賠、客服、保全等傳統模式上都迎來了創新,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線上投保書簽名及保費支付時人臉識別身份核驗
保險電子回執單簽收時人臉識別身份核驗
投保人空中保全業務辦理時人臉識別身份核驗
企業年金領取時人臉識別身份核驗
2017年,中宏保險引入了平安科技人臉識別技術,實現了云端人臉身份核驗。這意味著只要將手機現場拍攝的照片與身份信息庫照片進行比對,便能精準地驗證客戶的真實身份。此外,中宏保險的客戶若有銀行卡變更、領取紅利需求,也不用再跑去柜臺,擺脫了冗長復雜的線下流程,客戶資金信息變得更加安全。
據了解,國內保險業巨頭——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產險、平安壽險、平安健康險等,部分業務早在2015便上線了人臉識別系統。投保人只要按照APP上文字提示操作,APP將會自動通過人臉識別系統對投保人的身份進行核驗,用此方法代替人工審核,投保、核保、保全、領取等多個環節可視為全自助服務辦理,一般只需要幾分鐘就可辦理完。
人臉識別為保險代理人移動展業提升效率、降低風險
數據統計,目前國內有737萬保險代理人,他們對于后期客戶服務效率提升同樣有著迫切需求。基于人臉識別技術方案,保險代理人在線下為客戶代辦移動保全時,其過程和方法變得更為簡單。
具體表現就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方案,捕獲當前用戶照片并與身份信息庫照片進行比對,實現用戶身份驗證,以辨別操作人身份真偽,從而幫助保險代理人科學高效地處理保全業務。
以平安人壽保險針對保險代理人開發的口袋e行銷APP為例,保險代理人在該APP上為客戶代辦保全業務申請時,投保人通過該app端人臉識別進行身份驗證,只有滿足“實人、實證、保單”三合一才能完整最終的操作,不僅能夠提升保全業務的處理效率,同時降低了投保人面臨的“非本人操作”風險。
未來保險業將涌現更多新玩法
假如你認為人臉識別僅停留在上述幾項場景中,就太低估了它的價值。
9月初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智能保險云發布會”上,平安集團旗下金融壹賬通聯合平安科技首次推出“智能認證” “智能閃賠” 兩大產品,并向保險行業全面開放人工智能技術。這一舉措暗示著保險全行業將在效率、風控、成本、客戶體驗等方面結合人工智能進行升級與改造。
人臉識別技術、聲紋識別、大數據等技術結合后,將簡化如客服、核保、反欺詐等相對標準化的業務,降低保險公司的人工成本。基于足量的數據信息和樣本,人臉識別技術將會發揮得越來越好,例如【智能認證】可覆蓋保險公司90%以上客服環節,公司的客服效率得到質的飛躍;利用圖像和深度學習技術完成極速理賠,車險理賠識別精度在90%以上,定損效率將獲得實質性突破。
毫無疑問,在未來的保險領域,無論是對于保險公司、投保人及保險代理人,人工智能將會滲透到各個環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隱私安全,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未來保險業中非常重要的載體。(原標題:人臉識別向保險業滲透 未來保險會有哪些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