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保險助力制造業升級,支持“中國制造2025”已取得明顯成效。近日,在重點新材料領域,保險再次發揮風險管理功能,利用市場化手段對新材料應用實施風險控制和分擔。業界普遍認為,為重點新材料的創新成果轉化引入保險補償機制,有利于加快新材料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提升新材料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
據介紹,新材料是先進制造業的支撐和基礎,其性能、技術、工藝等直接影響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下游領域的產品質量和生產安全。但出于風險考量,新材料進入市場初期存在“推廣應用難,好材不敢用”等問題。
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保監會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建立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
據悉,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產品為保障質量風險和責任風險的創新型綜合保險產品,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制定統一的示范條款并公開發布。“綜合險”承保的質量風險,主要保障因新材料質量缺陷導致合同用戶企業要求更換或退貨的風險;承保的責任風險,主要保障因新材料質量缺陷造成合同用戶企業財產損失或發生人身傷亡的風險。鼓勵保險公司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創新提供貨物運輸險、其他責任險等保險產品。該險種并非強制投保,而是新材料生產企業自主投保。但為了提高企業積極性、推動“中國制造2025”加速落地,《通知》規定,中央財政對符合條件的投保企業提供保費補貼。具體補貼額度為投保年度保費的80%。
投保企業依據新材料質量安全問題發生后可能造成的損害范圍、損失程度等因素,確定足以賠付質量安全損害的責任限額并據此投保。鼓勵大型材料生產企業投保較高責任限額,充分轉移相關風險。原則上中央財政補貼的責任限額不超過合同金額的5倍,且最高不超過5億元人民幣。
保監會還同時公布了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的試點名單,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成為首批入圍該項業務的保險公司。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確立,保險業在助力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也持續發力。
比如,我國保險業已經建立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為裝備企業提供了保障。分析人士指出,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重大技術裝備行業涉及面廣、風險因素多,蘊藏著對保險服務的實際需求。而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的核心是利用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激發保險功能,降低用戶風險,加快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
另外,國產大飛機是國之重器,是現代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國家制造業尖端技術實力。近期,保險業也與商飛集團展開一系列合作,助力國產大飛機的生產、研發。
8月9日,華泰保險集團與中國商飛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作項目為可續期的債權投資計劃,投資期限10年,規模150億元。8月18日,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與中國商飛在上海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這些合作都為支持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邁出了堅實步伐。
(原標題:新材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啟動 推動保險業服務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