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壽險業遵從“保險業姓保”、業務結構轉型升級的趨勢下,企業如何做好繼續規模擴張還是效益經營的選擇題,渤海人壽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經常思考的問題。
記者日前專訪渤海人壽副董事長、臨時負責人郭健時,他給出了明確答案:監管連續出臺文件,力推保險機構走上“回歸之路”,保險機構也在經歷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擁抱的轉型。當下的保險業,在監管和保險機構的“二重奏”下,“唯保費論英雄”的時代已終結,“效益為王”的時代正在來臨。
在郭健看來,渤海人壽在資本金、盈利速度方面的成績僅僅代表過去,建立百年老店不應是“粗放式”發展,而是精細化經營。為此,從去年底開始,渤海人壽已經開啟了由董事會總體部署、經營管理團隊組織落實、各個業務渠道具體實施的轉型之路,通過加強追蹤監控、調整考核指標和費用管理預算指標等舉措多管齊下,持續提升業務“含金量”。同時,渤海人壽也在依托股東資源制定自己戰略規劃,打造金融資源一體化的廣泛合作平臺。
砍掉該砍的 轉型增強原動力
壽險公司調整業務結構、強化風險管控、明確發展定位勢在必行,這是渤海人壽董事會及經營管理團隊的共識。去年底至今,渤海人壽將策略轉向保障型業務,提升原保費和期交業務比例。
據介紹,在產品端,渤海人壽主動停售了34款產品,著力開發定期壽險、養老年金保險、終身壽險等產品,目前在售的30款產品中,保障類產品的占比達到73%。
郭健認為,隨著金融市場投資收益率回落、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保險業利差不斷收窄,轉型保障產品,實現業務結構優化,降低利率風險,這與“保險姓保”的監管政策不謀而合。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渤海人壽在保費規模穩定增長的同時,多項核心指標均超過保監會規定的剛性要求。
在談到回歸保障方面,郭健重點介紹了一款公司的一款代表性產品——“渤海人壽優選定期壽險”,據了解,該產品“投保簡易、選擇靈活、低費率、高保障”,已然成為互聯網保險界的“網紅”產品。
郭健介紹,后續渤海人壽將繼續貫徹進行業務轉型,根植客戶需求、深化客戶分層,重點研究針對少兒、核心家庭、慢性病等次標準體人群、養老客戶等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推出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定制化特色的保障型產品,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原標題:保費論英雄時代終結 保險業“效益為王”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