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萬能險新規的推動下,曾靠萬能險、投連險等理財型業務搶占一席之地的中小型險企進入收縮和調整階段,市場份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和停滯。據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約40多家人身險機構的萬能險業務出現下降,其中珠江人壽、前海人壽、瑞泰人壽等險企的萬能險業務下滑最明顯。
但這并不是中小型險企保費收入的全貌,也不是所有曾靠萬能險圈占市場的中小型險企都會經歷監管新規的陣痛。在監管新規的推動下,人身險市場顯然再次進入了洗牌期,在7月份保監會數據出爐之際,記者也選取了曾經市場上較有代表性、新規出爐后走勢出現分化的中小型險企,他們分別是:富德生命人壽、華夏人壽、國華人壽、前海人壽、珠江人壽和瑞泰人壽。
這六家人身險的市場份額處于市場上的不同階段,代表了不同規模中小型人身險企業。新規出臺后,他們各自的保費走勢和市場份額的變化也體現出曾以萬能險為主業務的中小型險企的業務發展變化。而這其中到底又有何發展變化呢?記者將為你一一剖析、解讀。
中小險企高增長模式剎車
萬能險,屬于一類保險產品。與傳統壽險一樣給予保護生命保障外,還可以讓客戶直接參與由保險公司為投保人建立的投資賬戶內資金的投資活動,保單價值與保險公司獨立運作的投保人投資賬戶資金的業績掛鉤。
近幾年,中小型險企把理財型產品看作是彎道超車的利器,不斷發展萬能險保費規模。2013年4月,保監會的保費數據也首次將保費收入進行分類,新增“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兩個統計標準。這種變化,更加詳細地“暴露”了保險公司的吸金能力。“保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萬能險未計入保費部分。”某險企內部人士在跟記者交流時表示,“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數據的背后,實際上反映出險企的產品策略,因為該指標絕大部分被認為是反映一家公司萬能險的交費規模。
該統計標準出來后的四年里,以萬能險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占總保費的比重已從2013年的23.48%提升至2016年底的37.11%。而具體到各個公司,則更為明顯。記者關注到的這六家險企也曾是萬能險業務的推崇者,并借助萬能險保費的高增長,帶動公司整個保費規模和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原標題:中小險企高增長模式剎車 壽險市場進入洗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