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保險姓保”
今年5月,保監會在134號文件中對保險產品作出以下硬性限制:一是萬能險不能以附加險形式存在;二是年金險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要在保單生效5年后,且年均返還金額不能超過已交保費的20%。
南開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朱銘來認為,這實際上是監管為促進“保險姓保”,通過拉長期限把保險從投資功能往保障方向轉移。
“快速返還”一直是年金產品,尤其是銀保渠道的銷售亮點所在。但在上述產品限制之下,隨著10月1日節點的來臨,不少“快速返還”的年金產品逐被停售。
以每份保費1萬元計算,太平洋(4.26 +0.71%,診股)保險的“利贏年年年金保險(分紅型)”在首個合同生效號就返還1800元的“祝賀金”,且該“祝賀金”還能“零扣費”進入附加的萬能賬戶。據該險企保代人透露,這款產品因“首年返還”很受歡迎,“在今年8月26日當天幾個小時就賣了20億,然后就停售了。”另外,該險企另一款年金產品“東方紅財富升(尊享版)”,首個保單生效號起可領取基本保額的25%,也即將在月底停售。
工行某理財經理則對新快報記者表示:“要買趕緊下手。”珠江人壽幾款很暢銷的年金險將在月底停售,“根據保監會要求,銀保產品要還原保障本質,10月1日后的產品收益情況會明顯下降。”
同方全球人壽相關人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該險企已在134號文件指導下完成產品調整升級。“其中有8款產品下架,在售產品中占比為10%。”同時,另一壽險公司表示,從4月份就開始停售34款產品。“截至8月底,在售的30款產品中,保障類產品占比達到73%。”
主要影響銀保渠道
產品停售的背后,首當其沖的是銀保渠道,進而影響到整個行業的2018年開門紅。
“過去兩三年里,躉交萬能險和快速返還年金險幾乎占據大部分銀保市場。134號文件生效后,銀保渠道以及主要靠銀保渠道沖擊開門紅險企自然影響較大。”某外資險企產品人士對新快報記者如是說。
險企財報數據顯示,上半年以來多家險企銀保渠道保費出現明顯下滑。比如,平安人壽銀保渠道新保保費同比下降37.4%,新華保險(57.39 -3.42%,診股)銀保首年保費同比下降81.9%。新華保險半年報指出,主要原因是產品結構調整所致。另外,上述同方全球人壽相關人士也對新快報記者表示,134號文件對公司的影響主要在銀保渠道,目前正在進行新產品備案,確保10月1日后業務平穩過渡。
需要指出的是,銀保之所以受到影響,并不在于缺乏合規產品,而是新的合規產品與銀保渠道的特性難以兼容。“銀保的客戶都是奔著理財需求去的,多喜歡短平快產品。現在一下子要轉型賣長期保障性產品。無論是銀行還是銀保消費者,一下子難以適應,需要不短的磨合期。”上述合資險企產品人士如是說。
與銀保渠道相反,個險渠道所受影響則不大。“注重開發個險渠道的主要是大型險企,比如平安國壽等主流險企。實際上,這些險企早在前幾年就開始轉型,長期產品的比例有所提升,所以134文件對其影響并不大。”數據顯示,上半年6家AH股上市險企(中國人壽(27.94 -2.21%,診股)、平安人壽、太平洋保險、新華保險、中國太平、中國人保)的首年期繳保費同比增長均在10%以上。
趨勢
1、返還期限和比例要合規
新快報記者通過采訪獲悉,目前已有部分險企對外推出新產品。上述外資險企人士表示,新產品的具體形態目前還沒有大規模出來,“新產品要經過精算模型測算、保監會報備審批等流程,從設計到上市需要一段時間。”
比如,新產品報備恢復正常的前海人壽近期推出“前海融耀年金保險(分紅型)”,該產品在被保險人的第五個保單周年至64周歲按基本保額的8%返還年金,65-69周歲按所交保費20%返還,70周歲至終身每年返還保額18%。另外,新快報記者從華潤銀行理財經理處獲悉,華潤銀行近期剛上架的橫琴人壽“橫琴優品贏家年金保險”,其年金返還從第11個保單周年至第19個保單周年號,且每次返還金額為已交保費的7%。
此外,新快報記者從同方全球人壽處獲悉,該險企將在10月1日推出新產品“同方全球「樂無憂」(B款)年金保險(分紅型)”。新快報記者獲悉的資料顯示,該產品的生存年金領取區間為“第五個保單周年號起至被保險人身故”,給付比例為基本保額的50%。以40歲消費者為例,年繳保費10萬元,繳費5年后每年可領取生存年金10470元,在已繳保費中占比2.09%,遠低于134號文件規定的20%上限。
但是,上述工商銀行(5.89 -0.17%,診股)理財經理、泰康人壽、平安人壽、中意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太平洋人壽等險企均表示,目前暫沒有新產品出來。“產品形態的方向也不便透露。”
2、“雙主險”形態可能成主流
新產品除了期限拉長外,在形態組合上也有所創新。比如,在去掉萬能險“附加型”這一形態后,據了解,險企將會對產品進行“雙主險”改造。
某不愿具名的險企產品人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未來大部分公司可能采取 年金+萬能險 的 雙主險 模式進行新產品開發。另外,年金險的返還或紅利若轉入萬能險賬戶,以后必須收取相關費用。”但是,上述外資險企產品人士對此并不認可:“一個產品不能有兩個主險,否則有規避風險之險。萬能險和年金險雙主險的形態,是不允許的。”
另外,為倒逼萬能險回歸本源,引導長期儲蓄,10月1日后萬能險賬戶的資金領取,不再像之前那樣提供免費次數,而是根據領取時間進行費率收取。新快報記者獲悉,同方全球人壽將在10月1日上市的另一款產品“同方全球年金保險(萬能型)”顯示,從萬能險個人賬戶領取資金要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若第一年領取的費率為5%,第二年至第六年則逐漸遞減,分別為4%、3%、2%、1%、0%。
目前來看,市場上還沒出現“雙主險”產品。但在同一被保險人之間的返還年金若要進入萬能賬戶,接下來要進行費率收取。比如,上述同方全球人壽的兩款產品,若年金險的返還年金要進入萬能險賬戶,將要收取1%的手續費。
為回歸保障,134號文件還強調保障產品要重點服務于消費者身故等風險保障,并針對健康狀況進行科學定價。中研普華研究員孫玉嬌指出,保險行業此輪洗牌后,人身險的保費規模將增加,而重點監管的萬能險和投連險比重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