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掉新光海航人壽,重金布局渤海人壽的海航集團,現在頗有點騎虎難下之感。
渤海人壽成立于2014年12月,是首家在天津自貿區內注冊成立的專業壽險公司。2015年渤海人壽實現了飛躍,當年度注冊資本金由8億元一次性躍升至58億元,資產總額超過96億元,所有者權益達59.94億元;當年度保費規模逾33億元,凈利潤達到8094元,創造了國內壽險公司盈利周期最短紀錄。 而按照一般行業規律,壽險公司通常需7-8年時間實現盈利。在2016年依然實現盈利,只是盈利略有下滑,其年報顯示,2016年實現盈利6835萬元。
不過,渤海人壽2017年的經營卻不順利。其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上半年累計虧損1.6億元。同時,標點財經研究院攜手《投資時報》根據中國保監會數據,對上半年壽險公司保費收入進行的統計顯示,渤海人壽規模保費為67.3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60.76%,下滑幅度在全部壽險公司中位列第10。
隨著萬能險政策收緊,規模保費下滑幾乎成為資產驅動負債型險企的集中寫照。比如渤海人壽,上半年萬能險保費下滑了63.97%,業績也從盈利變為虧損。
萬能險曾因高收益一度成為網銷平臺上的搶手貨;它也曾因肆意修改條款變身短期理財險,遭到監管層叫停;再到后來,有些險企憑著萬能險的募資能力,大肆加入資本市場股權爭奪,被外界稱為“野蠻人”,這一指責也令監管層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由此,在“保險姓保”的監管口號下,壽險監管新規拉開帷幕。
繼去年9月連發兩文之后,今年5月保監會出臺了《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明確禁止兩全保險及年金保險在5年內返還;規定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險、投連險產品;并要求壽險企業在2017年10月1日之前完成自查自糾。
現在,險企想推銷發售萬能險,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銷售更多的萬能險就需要提取更多的準備金,消耗資本的速度將是急速;二是險企在萬能險的定價方面不再有太多的空間,預定利率的調低也會降低萬能險的吸引力。
此外,在嚴監管來臨之前,萬能險還是很多新成立險企快速盈利和做大規模的利器,這也是為什么渤海人壽在成立的頭兩年能實現快速盈利的重要原因。盡管現在業務轉型成為壽險業的方向,但渤海人壽一時仍然不能完全擺脫對萬能險的依賴。
數據顯示,盡管渤海人壽萬能險規模同比出現下滑,但萬能險在公司規模保費中仍然占到半壁江山,達61.06%,同比僅下滑了5.44個百分點。
在渠道方面,渤海人壽更多依賴銀保渠道,個險渠道占比較小。年報顯示,渤海人壽2016年銀保渠道收入占比高達95.9%。
業內人士稱,渤海人壽要消化及擺脫對萬能險的依賴、實現轉型,預計最快也需要兩年左右時間。這勢必將影響壽險規模的擴大和盈利能力。
這家規模、利潤都受到限制的險企,于海航而言是否還有吸引力,尚不得而知。
據了解,海航集團很早就完成了對于保險業的深度布局,到2011年,其已經擁有一張壽險牌照,一參一控兩家財產險公司牌照,同時還擁有兩家專業保險中介公司的股權,其后經過數次調整,目前海航集團旗下只剩一張壽險牌照以及華安財險第二大股東的位置。
據了解,股東已經放緩了對于渤海人壽的增資步伐,原計劃在2016年內增資至200億元,但至今仍未實施。(原標題:上半年萬能險保費下滑63.97% 渤海人壽失寵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