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召開的綠法國際聯盟首屆金融資本市場發展與法律規制高峰論壇上,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表示,保險業是我國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資金可通過銀行存款轉化為銀行貸款對實體經濟間接融資、通過股權等方式對實體經濟項目融資等三種方式支持實體經濟。
曹德云表示,從保險業務端看,2016年保費收入達到3.1萬億元,先后超越德國、法國、英國,躍居世界第三位;2017年預計保費收入達到3.5萬億元,有望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保險業服務大局能力顯著提升,2016年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2373萬億元,是GDP的32倍。
曹德云進一步表示,近年來,大病保險全面推開,巨災保險實現突破,農業保險持續拓展,商業稅優健康保險正式啟動,商業稅延養老保險即將試點,全方位扶貧保障體系初步建成。2017年上半年,農業保險為1.16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17萬億元,同比增長14.3%;支付賠款100.9億元,同比增長37.9%;1083萬戶次貧困戶和受災農戶受益,增長43.7%。責任保險為安全生產、醫療衛生、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密切關系公眾利益領域提供風險保障96.8 萬億元,同比增長76.5%。
保險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減震器和推動器,為經濟運行、民生保障、市場增長、社會穩定提供重要安全屏障和助力支持,發揮著風險補償和社會管理的重要功能。
他進一步分析,從保險資金運用看,主要通過三種途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一是通過銀行存款轉化為銀行貸款對實體經濟間接融資。截至2017年6月底,保險機構在銀行存款超過2.16萬億元,其中多為長期協議存款和定期存款,成為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的重要資金來源。
二是通過購買債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對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截至2017年6月底,保險資金投資各類債券和股票合計超過6.76萬億元,包括國債、金融債和企業債等。
三是通過股權、債權、基金等方式對實體經濟項目融資。截至2017年6月底,保險資金通過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產業基金、信托計劃、私募基金等方式投資實體經濟超過4萬億元,投資領域涉及交通、能源、市政、環保、水務、棚改、物流倉儲、經濟適用房、工業園區等領域,如京滬高鐵、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上海市博、粵東西北產業投資基金等重大項目,都有保險資金的身影。(原標題:保險資管協會曹德云:險資三種途徑支持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