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非壽險投資型業務試點被叫停,中短存續期產品“瘦身”,違規保險機構相關業務和投資資格被停掉……在保監會一系列新規之后,保險公司的業務發展呈現哪些特點,面臨哪些壓力,是否意味著壽險業拐點將至?
中短存續期產品縮減規模
萬能險曾是保險業的明星產品。隨著2016年以來,監管層強調“回歸保障、回歸價值”政策指引下,以萬能險為代表的中短存續期產品成為監管的重點,并在規模上受到了極大的壓制。
不僅如此,保險公司根據一系列新規中對保險產品期限、保額和現金價值等要求,主動調整或下架了不符合規定的產品,如富德生命人壽對中短存續期產品的銷售截止時間進行明確要求,而工農中建交等銀行也已通知客戶不再銷售一些曾經的爆款產品。
與此同時,依然在市場上銷售的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則下降明顯。記者梳理發現,部分保險公司公布的開年首月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中,近8成產品的結算利率處于4%-5%區間,甚至一些產品結算利率不足3%,最低結算利率僅為2.5%,而這與曾經高達8%-9%的境況形成鮮明對比。
滿期給付與退保金額在攀升
保險新規截斷了保險公司快速實現壯大規模的捷徑,為此一些存量的保險公司紛紛表態發展風險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產品,引導客戶長期持有保險合同,降低退保風險,而一些剛進場的保險公司也注定無法劍走偏鋒。
不過,在回歸“保險姓保”的過程中,風險問題需要及時有效防控。多家保險公司在最新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中提及萬能險產品的變化,尤其是萬能險產品新增保費不足而退保量預期較高給其現金流帶來的壓力。
例如,中華人壽表示,由于萬能險業務未來存在集中給付,未來1年內的綜合流動比率有所下降;瑞泰人壽表示,在相關壓力情景下,未來1個季度現金流預測中,整體凈現金流出現較大資金缺口,主要是由于萬能險和投連險有效業務保單退保現金流出高于新單業務現金流入。“風險的發生具有客觀必然性,而發展中的問題最終要靠發展去解決。”一位業內專家坦言,與前幾年滿期給付與退保高潮所處的行業大環境所不同,雖然滿期給付與退保金額在攀升,但與此同時保費收入也在快速增長,有效緩解了滿期給付與退保給行業帶來的現金流危機。(原標題: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下降明顯 壽險業拐點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