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雷雨偏多,暑期旅游旺盛,雙重壓力之下,各地機場都出現了大面積的延誤。為了減少時間成本帶來的損失,不少人乘坐飛機前都會事先買上一份航空延誤險。
然而,高需求帶來的卻不是高利潤,由于飛機延誤在多座城市已成普遍現象,因此在高賠付之下,保險公司均表示有些“不堪重負”,各路“減壓”招數也紛至沓來。他們有的提高了產品理賠門檻,有的將產品悄然下架,還有的將航延險打包進了航意險和旅游險等一起銷售。
對此,購買者普遍表示“很受傷”。消費者認為,他們買航延險為的就是希望當時間成本付出后,可以獲得適當的賠償,起碼在心理上有個“安慰”。
而保險公司也表示“很委屈”。由于賠付率居高不下,航空延誤險的市場競爭激烈、透明度又較高,發展航空延誤險基本就是個賠錢的買賣。航延險只有比如隨機票搭售或與其他產品“打包”出售才可能盈利。
的確,保險公司作為企業,不能一味地做虧本買賣,但因其自身還肩負著保障的職責,因此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將偏離“保險姓保”的本質。所以,在開發產品時,如何在利益和擔當之間尋求平衡點,或許是保險公司未來開發熱門產品時所應關注的焦點。此外,當一款產品推出后保險公司也應注意保持產品的穩定性,不應市場上一有“風吹草動”,就將剛邁出的步子縮回去。殊不知,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企業的信賴一旦動搖就很難再重塑回來。
而對消費者而言,在選擇航延險時也應注意對關鍵信息的比對。首先要看清楚保險協議中,延誤標準是起飛延誤還是到達延誤,常規情況下航班的預計落地時間都會有緩沖時間;其次是要看延誤起賠時間,不同的起賠時間會導致賠付概率差很多;接著還要看保費和賠付金額,留意出險理賠的難易程度,需要投保人出示的材料越少在理賠時才會越方便。(原標題:航延險不堪重負減壓招數紛至沓來 不能一味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