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正多渠道、多方位助力實體經濟。記者昨日獲悉,近日上海保險交易所(下稱“保交所”)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下稱“資管平臺”)和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下稱“中資協”)保險資管產品注冊系統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后的首單產品正式上線。
此舉不僅有助于提升保險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質量,也標志著我國保險行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
小試互聯互通提升險資運用效率
在提升保險行業信息化水平、增強產品流動性、提高險資綜合運用效率的背景下,保交所與中資協聯手醞釀資管產品注冊系統的互聯互通。近日,首單互聯互通后的保險資管產品正式上線。
記者了解到,上述產品是由華泰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的華僑城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這次新發產品的線上投資機構包括:長江養老保險、中德安聯人壽、華泰人壽等三家。該產品注冊規模達到35億元,一期發行規模為17.96億元。據披露,募集資金投向武漢實體經濟項目,支持武漢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
據資管平臺有關負責人介紹,雙方的系統實現對接后,保險資管產品數據可以從中資協的注冊系統直接導入到保交所的資管平臺,避免機構在注冊后二次上傳數據。
那么,雙方如何實現產品數據的互聯互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了更多細節。第一步,中資協保險資管產品注冊系統的數據直接對接保交所資管平臺發行系統和登記系統,保交所資管平臺上發行、登記、交易的數據也可以和中資協、資管機構實現數據的互聯共享。第二步,結合保險業特點,實現三方面互聯互通,即在基礎網絡、數據接口、文本規范等方面形成方案。通過全行業的互聯互通,實現中資協、保交所資管平臺、產品發行人、產品投資人、托管銀行等大資管范疇的互聯互通。
在業內人士看來,保交所資管平臺和中資協系統實現無縫對接,將進一步提升保險行業信息化水平,增強產品流動性,提高險資綜合運用效率。
保交所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為了讓保險更好服務于實體經濟,保交所資管平臺不斷拓寬支持實體經濟的渠道,積極引導保險資金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等領域,構筑實體經濟風險保障體系,促進保險業持續向振興實體經濟聚力、發力。
打造行業集中化運營基礎平臺
在金融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的保險業,基礎設施平臺的建設對于行業防控風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保險資產登記交易平臺是保險市場非常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在當前的金融監管政策導向下,該平臺的建設對保險資管行業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保交所資管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保險業資產管理集中化運營的基礎平臺,資管平臺將為保險資管產品的發行、登記、交易、質押融資、資金結算、信息披露等提供平臺化、電子化服務。下一步,資管平臺將完善系統功能、制度流程、運營體系、風險管理和加快隊伍建設等工作,為后續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基石。
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從未來發展看,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助力盤活保險存量,支持用好保險增量,防范行業系統性風險,整合各方力量,使其成為服務市場、助力監管的資管產品登記交易服務平臺。
記者了解到,在保監會領導下,相關方面正組織行業專家對資管平臺的系統功能進行驗審。這也是系統正式上線前的一次全面檢驗和測試。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