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激發了資金介入保險股的熱情。昨日,申萬非銀金融指數以2.37%的漲幅領跑全部28個行業板塊。其中,保險股更是成為指數“領跑”的功臣,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漲幅均在4%以上。券商認為,《意見》打開了市場對商業養老險的想象空間,為保險公司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點。此外,今年上半年保費持續增長,財險、人身險有望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搶眼的行業基本面有望在中報窗口期獲得更多資金認同,尤其是“龍頭”保險公司將更為受益。
保險股抱團“撬指數”
西水股份上漲9.34%、新華保險上漲7.27%、中國平安上漲5.22%、中國太保上漲4.23%……昨日,保險股集體“躁動”,形成較強的賺錢效應。在保險股帶動下,滬綜指和深成指分別上漲0.76%和0.82%,藍籌云集的上證50指數漲幅更高達1.47%。
重磅政策利好是保險股“躁動”行情的關鍵。7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干意見》,部署推動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工作。《意見》鼓勵保險公司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風險保障和財富管理產品;鼓勵商業保險機構提供企業年金計劃等產品和服務,積極參與企業年金基金和職業年金基金管理;支持商業養老保險資金參與國家戰略實施;鼓勵商業保險機構投資養老地產和服務地產,穩步發展商業養老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業務。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三大支柱中,作為第一支柱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比重較大,面臨較大的資金需求缺口。根據央行預測,15年后我國養老金缺口將達到4.1億元。太平洋證券認為,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是對未來養老保險體系最重要的支撐,基本養老保險帶來的缺口將由商業養老保險來補足。并且,經過1年半的試點,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已積累了寶貴的制度經驗和技術經驗,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另外,政策落地后保險資金運用也將更加多元和靈活,配置結構將優化,以匹配保險長期屬性。“特別在險資進軍養老地產和醫療服務行業方面,經測算,假設當下高凈值人群的10%入住養老社區,將為保險公司累計帶來約6280億元保費收入,投資養老地產還會為保險公司帶來保費收入和投資收益的雙重提升,目前投資養老地產回報率通常在10%左右。”招商證券分析師認為。
不容忽視的是,就在6月30日,保監會剛剛發布《保險資金參與深港通業務試點監管口徑》,允許保險資金投資港股通標的。此舉直接擴大了險資投資港股規模,有助于保險機構充分利用內地、香港兩個市場,更緩解目前資產配置壓力,拓寬海外投資渠道。
另外,當前保險行業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合規化”變革,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合規大險企競爭優勢勢必更加突出。資料顯示,今年1-5月,前十大壽險公司人身險規模保費為0.99萬億元,同比增長11.4%,優于行業平均水準,而這些企業絕大多數為上市險企。
從盤面看,自今年5月8日起,保險股便陸續震蕩攀升,刺激申萬非銀金融指數在6月22日盤中達到1827.87點的逾7個月新高,可見其基本面改善和政策面利好趨勢早已獲得較強市場預期。短期而言,前幾日申萬非銀金融指數高位回調,部分保險股發生短線技術破位,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修復需求。
邁入歷史機遇期
養老壓力與政策利好紛至沓來將推動商業養老保險邁入歷史機遇期。
“個稅遞延的優惠政策有望成為撬動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巨大杠桿,中性(樂觀)假設下,上市保險公司2017年內含價值預計可提升4%-6%,有望達到14%-21%。”海通證券表示,中國正在經歷全球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老齡化過程,近10年65歲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而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有助于擴大養老金規模,調整金融結構,同時帶動養老金融服務產業。
國泰君安證券預計,后續還將有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相關配套政策出臺,養老險推進超預期概率較大。同時,個稅遞延政策試點也箭在弦上。
在東吳證券看來,政策刺激商業養老保險快速發展是大勢所趨。當前保險業面臨“需求拐點+政策拐點+利率拐點”,正推動壽險高景氣周期持續以及保險投資收益率逐步改善,同時行業超預期政策紅利不斷,諸如稅優養老險加速、險資獲批參與深港通試點等,行業基本面持續向好。
險資出海方面,過去資金主要通過QDII、海外融資、內保外貸等方式進行海外投資,險資參與港股通試點為期投資港股進一步打開了大門。民生證券認為,相比滬市港股通,此番險資投資深港通業務試點中,還可以投資市值50億元港幣及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成分股。保險機構可以挖掘符合內地資金偏好的中小盤績優股、特色成長股進行投資,在提升投資收益水平的同時還能夠分散投資風險。建議關注業績改善、估值提升帶來的行業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