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個人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的支出,允許在當年(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稅前扣除,扣除限額為2400元/年(200元/月)。單位統一為員工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的支出,應分別計入員工個人工資薪金,視同個人購買,按上述限額予以扣除。
小白簡化版解讀:你若多買些“保險”(每月不超過200元),那就可以少交些個人所得稅。
是不是覺得很奇怪,“保險”居然和“個稅”混搭到一塊去了,而且是商業保險。這可與我們對商業保險的認知存在偏差。
實際上,已經有媒體給我們算了賬。譬如,月薪1萬的上班族,每月購買700元的商業健康保險,個稅可以少交140元,一年即為1680元。
小白認為,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為什么才是關鍵。
從操作的角度看,給“個稅”優惠,讓大家去“保險”并不方便。公司財務人員的工作量增加了,個人得花時間去挑商業保險,政府還得制定配套政策。
有人可能說了,不買商業保險,多買些“社保”可不可以?
小白觀點:社保代替商業保險很難!道理非常簡單,男人代替不了女人,女人也代替不了男人。
每個月,我們個人繳納一部分錢到社保,公司也繳納一部分錢到社保。個人部分存入個人養老賬戶,我們老了就可以領取。公司部分進入基本養老賬戶,相當于上班的年輕人養退休的老人。
現在的問題是退休的老人“變多”了,上班的年輕人“變少”了。
近10年,我國老齡人口比例增長較快。2006年,60歲以上人口比例為11.30%;2016年,60歲以上人口比例為16.70%。
這就造成養老金壓力不斷增加,養老金增速下滑。
2008年-2015年,我國養老金增速維持在10.00%/年。到了2016年,增速下降至6.50%,2017年更是下降至5.50%。
考慮到年輕人生活壓力和公司經營壓力,提高“五險一金”的上繳比例已不可能。然而,若趨勢持續,未來退休人員的老齡生活質量可能受影響。
所以,商業保險的保障性作用就此顯現。當然咯,在社保兜底的情況下,買不買商業保險,要買多少,決定權都在個人手里。
目前,全國繳納個稅的人群約3千萬,占比并不高。而且,繳納個稅的人群中,月收入8千-1.25萬的上班族“少交稅,多買保險”最劃算。小白估計,多數人是拿不到這么高月薪的。
短期而言,許多人并不會因為買商業保險可以少交稅就“歡天喜地”地去購買,影響有限。
小白認為,這項政策最重要的是給我們啟示,除了養兒防老,我們可以買社保養老,還可以買商業保險養老,甚至購買理財產品或自己投資。
未來養老,大家要提前準備了,很多事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