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善心、筑大業”這個信條一直深埋在張凌蕓的心里,從業11年,她最不愿意看到客戶理賠,但一旦理賠,卻也是能真切的感受到給客戶的那份幫助,以及客戶所表達出的感激。“買保險是客戶的事,但作為我來說,一定要推薦給客戶與之相匹配的保險。”她說。
從業17年的王霖,也經常會享受到保險帶給自己的快樂。“有種人生叫做規劃,剛入職時一個客戶花2000元買保險,17年過去了,他的保費已經達到了130萬,時間也見證了我和客戶共同成長。現在我給很多客戶提供的都是家庭保單的服務。”她說。
給自己投了保,卻有一些條款不明白,想去保險公司通過學習弄清楚,最后卻進入了保險行業,一做也是13年,郝世英帶著“讓保險生活化”的理念為更多客戶送去了保險保障。“有一次在理發的過程中,和理發師聊起了保險,我們聊得很投緣,不知不覺中才發現理發師把我的頭發剪短了很多。”她表示,購買保險還是應以需求為導向,保險“姓保”,最初應該考慮的是保障型的保險產品。
給客戶的服務不止局限在保險服務上
回想著15年前,每天逼著自己見6個客戶,發展到現在帶著50人左右的團隊,宋蘭珍十分的感慨,“15年的時間,有太多的客戶都看到了我的變化,看到了我的成長。給客戶的服務不止局限在保險服務上,生病了能開車送客戶去醫院,住院了能幫客戶排到專家號,這才是真正的服務,而也會真正地讓客戶需要你。我現在女兒、兒媳侄女等親戚都在我的團隊里,讓他們鍛煉鍛煉,現在的年輕人就需要這個。”
在趙軼看來,保險是每個人、每個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保險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而不是對未來的消耗。保險不僅是錦上添花,更重要的意義是雪中送炭。“入職19年,至今還記得冒著大雨,手拿禮品在敲客戶家的門而始終拒絕開門的那個場景。但發展到現在,帶領團隊一路走來,不但專業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更覺得自己責任重大。平安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平臺和發展前景,并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福利和待遇,榮譽和職涯規劃。保險能夠在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不委屈自己,不麻煩別人。”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