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是用來保障的,尤其是長期保障,所以保險提供長期資金只是一種伴生現象,保險行業在投資過程中要謹慎小心。”金融專業人士朱云來用警示的方式提出了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維度。
而朱俊生的表述更為直接:“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首先在于發揮保險核心功能。”他認為,保險業應當分散和轉移實體經濟運行中的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法律責任以及信用等風險,積極防災減損,利用專業的風險管理技術減少社會財富的損失。
在保監會發布的《關于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構筑實體經濟的風險管理保障體系”,包括完善社會風險保障功能,完善農業風險管理機制,增強保險增信作用等。
比如,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穩就給出了一個數字,針對2015年中國出口到俄羅斯的汽車全面虧損,僅他所在的企業即支付超過1億美元的保險賠償金。“在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國際交易中,企業的海外投資面臨非常大的匯率波動風險,信用保險的杠桿保障對企業的意義非常重要。但是很多人還不太了解信保的作用。”王穩說。
其實,信用保險不被大眾所了解,也反映出保險為實體經濟提供風險保障的水平有待提升,范圍有待擴展。“我國‘走出去’企業對出口所在國的政治風險市場需求特別大,但是供給非常不足。不論是機構還是資金、人才,都嚴重不足。”王穩表示。
朱俊生也提出了這一問題。他認為,目前保險業通過經濟補償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的支持還不夠,突出體現在財產保險的保險密度和深度水平都不高,保險的滲透率有限。以民營企業發達的某地區為例,平均6個企業有1張企財險保單,這說明即便在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地方,企財險的滲透率都比較低。
此外,朱俊生還提出,以資產價格泡沫為重要表現形式的通貨膨脹損害企業家創新。因此,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為企業家精神的發揮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這樣保險和實體經濟的結合才有更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