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少網絡互助組織此前積極申請相互保險牌照,但也面臨著現實的無奈。繼首批獲準試點開展的三家相互保險社之后,監管層將視其運營情況安排后期的牌照審批工作,而“網絡互助牌照”更是遙遙無期。
首批相互保險牌照花落三家,對于這一新興行業而言,摘得一塊牌照意味著能獲得更好的公信力。
一網絡互助內部人士表示,申請牌照不應該是網絡互助唯一的出路。
機構預測市場空間可達萬億
相互保險目前仍按照“成熟一家,批準一家”的原則審批牌照。除了三家“正規軍”,與相互保險在模式上極為接近的網絡互助,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面臨無牌的尷尬,如e互助、壁虎保險等。這類組織的運營模式是,用戶注冊成為會員后,無需繳納費用或只繳納較少的、象征性的會費,當會員患有特定的疾病并確認后,由其他成員眾籌不超過一定額度的資金救助。
面對機構預測可達萬億的市場空間,首批為數不多的相互保險牌照“含金量”突顯。
包括一些網絡互助平臺在內,去年一度有超過30家相互保險組織在排隊申請相互保險牌照。不過,通過網絡互助來獲得相互保險牌照是否可行還不得而知。
面對現實的無奈,一網絡互助內部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我認為離政策放開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最重要的還是要把網絡互助模式繼續深化探索,提高對社會的正能量影響力,才能獲得更好的口碑,也許能爭取更好的監管層重視與品牌好感。”
與網絡互助本質不同
一康愛公社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網絡互助產品的本質是社會信用契約,具有民事能力的人自愿按準則履行相同義務,同時也享受平等的權利。這是它和相互保險之間最本質的區別。
“相互保險則是國際認可的主流保險產品。國內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任何相互保險產品都必須獲得保監會的審批許可。但網絡互助則不同,正如保監會再三強調的那樣,網絡互助不屬于保險產品的范疇,不得越過政策的紅線。”上述人士還進一步表示,“不排除很多網絡互助平臺發起目的并不如公示的那么‘單純’,意在以此為跳板,最終申請相互保險牌照,很多平臺也不諱言。”
此外,在商業性質上,網絡互助模式更體現“為非營利性質”,而相互保險是典型的商業行為。在互助方式上,網絡互助是在事件發生后會員基于契約集體為受助者募集醫療費用;而相互保險則是投保人先付費購買相關保險產品,一旦出現疾病或意外,險企按保單對投保人進行理賠。
在定價機制上二者也不一樣,上述人士稱,“相互保險是基于保險精算的前付費方式,而網絡互助是基于審核和統計上的后付費方式,更加準確。”
值得注意的是,正規的網絡互助平臺通常都沒有資金池。而相互保險正好相反,投保人的保費收入聚集起來形成金額可觀的資金池,便于隨時進行理賠。
持久經營需確保合規
“網絡互助不是保險,也不是相互保險。即使有幸拿到了相互保險牌照,那就要按照相互保險模式開展業務了,那到時候網絡互助模式反而行不通了。”上述康愛公社人士如此表示。
事實上,2016年,網絡互助的平臺數、用戶規模都迎來高速發展,一時間各方資本逐鹿。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年初至今,至少有水滴互助、人人互助、保保集等6家互聯網互助保障平臺對外宣布獲得了百萬級到千萬級不等的融資,融資總金額達上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截至今年6月5日,成立于2011年的康愛公社,總注冊人數128萬人,資助人數69人,總籌款金額1071萬元。成立于2014年的e互助,注冊會員人數176萬人,累計互助人數378人,累計互助金額6417萬元。
目前,網絡互助行業也經歷著一輪洗牌,保監會去年多次警示網絡互助平臺的風險隱患、經營資質等問題。隨著去年末保監會下發《關于開展以網絡互助計劃形式非法從事保險業務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有數據顯示,此次整治之后,有高達1/3互助平臺轟然倒塌。
(原標題:相互保險牌照稀缺 “拿牌”并非網絡互助唯一出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