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其他金融產品的競爭,特別是銀行基金類理財產品的不斷推出,給壽險市場帶來較大沖擊。
這類競爭主要集中在銀郵渠道,由于傳統業務上的競爭力不足,一些中小險企偏愛理財型產品,從而迅速做大規模,但隨著保險回歸保障,其他金融產品對理財性保險的擠出效應將更加明顯。
二是一些保險消費者退掉老險種,轉投更有吸引力的新險種。
每年年初保險企業推出新的保險產品時,部分業務員會勸說老客戶先退保再投保,這樣產生的業績對業務員來說又是一個新的保單,算作新業績,進一步推高了退保規模。
同時,保險行業分化,一些知名的大型保險企業往往更具備吸引用戶的能力,很多之前在一些小的保險公司投保的用戶會選擇退保,轉而到大平臺進行投保,加速了保險公司“強者恒強”的競爭態勢。
三是分紅收益達不到預期,引發部分保單退保。
有壽險公司個險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般情況下,投保人往往會將保單利率與當下利率水平進行比較,而會忘記此前投保時的利率情況,如果當下利率水平明顯高于保單利率,會給投保人造成一定的心里落差。
廣發證券近期發布的研報也提到,2017年來保費收入增速較2016 年同期增速表現明顯放緩,其中一大原因是2016年當期產品預期投資收益及分紅較高而2017 年產品預期收益率回落。
四是部分險企為完成保費任務存在長險短做,造成人為退保。
有一些保險產品,設計之初就有變相鼓勵退保的行為,客戶在購買此類產品時,在短期內退保不僅沒有損失,而且還有收益,這與傳統意義上的退保有所區別。
五是虛假承保、銷售誤導等違規行引發的退保。
除上述幾點原因之外,退保金增加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保費增加、保險產品設計欠合理、服務不佳等,但同時,退保金居高不下可能還與保險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方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