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險社相繼落子, 產壽齊布局補市場短板。距離首家相互保險社開業不到三個月,伴隨著昨日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下稱“信美相互”)在京簽發了首批保單,相互保險正規軍正式形成“一南一北”、“一產一壽”的布局。
那么,作為國內保險市場的“新面孔”,相互保險社將如何打破陳規,在一眾股份制保險公司中突出重圍?在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的當下,又將如何走出特色之路?
相互保險借新技術發力
為了形成各類市場主體優勢互補、互為促進的局面,早在2014年,“新國十條”中便明確提出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而后經過兩年的醞釀,首批相互保險社獲得“準生證”,成為國內保險市場的“新生軍”。
繼今年2月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下稱“眾惠相互”)對外宣布正式營業后,昨日,信美相互也正式開業并簽發首批保單。
不同于股份制保險公司是由股東出資并所有,相互保險公司由主要出資人和參與投保的會員共同所有,也就是說相互保險社沒有外部股東,保單持有人兼具組織所有人和投保人的雙重身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認為,相互制是股份制的補充,讓保險主體市場更加多元化。相互保險社能夠充分參與到產品開發、運營管理等環節中去,改變以營銷為導向的做法,開啟“以需求為導向”的嘗試。
以昨日開業的信美相互為例,作為相互制壽險機構,該機構沒有股東,它的真正所有人是會員。該機構創始人楊帆表示,用戶投保信美相互的長期保障產品后即成為會員,變成信美的“主人”。
“以盈利為目的的股份制公司,對投保人收取的保費越少,意味著對被保險人的賠付越多,這會直接影響保險公司的利潤和對股東的分紅。”平安證券分析師繳文超分析,股份制保險公司往往糾結于降低保費和提高公司收益的兩難選擇中。對于相互保險公司而言,公司的盈利為全部保單持有人所有,這使得相互保險公司能夠專注于風險管理,有力地緩解公司與保單持有人之間地沖突。
數據顯示,相互保險2014年全球相互保險保費收入1.3萬億美元,占全球保險市場份額的27.1%,覆蓋人群超過9億人。而在國內,曾在特定背景下成立一家陽光農業互助保險公司,業務發展較為緩慢,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相互保險社。
有機構預測,按照中國2.4萬億元的保費收入計算,我國相互保險的市場空間可達8000至10000億元。面對如此紅利,相互保險社如何分得一杯羹?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相互保險沒有中間銷售環節,實行偏平化運營和管理模式,經營成本較低,再加上引入互聯網技術將進一步降低相互保險的獲客成本。且傳統意義上的相互保險機構一直被人詬病可能存在信息不透明、內部人控制等風險,在移動互聯時代這一問題將得到很好地解決。
互助共濟著重補短板
不同于股份制公司的“大而全”,相互保險社要找到有同類風險保障需求的會員,然后依據需求設計產品。因此,監管要求相互保險社不僅需要有精準的定位,還要專注于填補市場的空白、補行業短板。
記者從眾惠相互獲悉,該機構就是針對特定產業鏈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需求,開展信用保證保險等特定業務,如針對大貨車司機群體風險高卻鮮有機構承保的現象,眾惠相互推出“車旺大卡司機意外傷害相互保險計劃”,基于對相互保險模式及大數據安全監控雙重優勢的運用,貨車司機只需出資幾十元即可獲得一份保期一年的高性價比意外保險。
此外,信美相互開業后也將聚焦特定人群,專注養老和健康需求。在具體策略上,信美相互將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定制,讓每個人可以得到個性化保障方案。信美產品精算負責人曾卓認為,“好的保險產品絕對不來自于條款設計,而是用戶需求,所以將依此進行產品共創。”
保監會相關人士也曾表示,相互保險社要著重補短板,發揮相互保險互助共濟、風險保障程度高的特點,集中發展人民群眾亟須的保障類險種;著重填空白,與股份制保險進行錯位競爭;與現有市場主體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加強雙方在經營管理、產品開發、技術和客戶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