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優健康險從去年起在全國31個主要城市試點,目前的稅收優惠政策是購買稅優健康險的人群每年可按稅前2400元(每月200元)的標準進行稅前扣除。
南都記者從保監會獲悉,截至4月底,稅優健康險共銷售了69625單,實收保費1.26億元,參保人實際報銷比例平均提高了26個百分點。目前有26家保險公司獲得稅優健康險經營資質。
允許“帶病投保”并“保證續保”
稅優健康險,就是國家通過稅收優惠的方式鼓勵工薪階層購買商業健康險,為基本醫保提供補充。目前執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是購買稅優健康險的人群每年可按稅前2400元(每月200元)的標準進行稅前扣除。
該政策從去年起在全國31個主要城市試點,目前保監會依然在不斷批復各家保險公司的稅優健康險的條款。
國務院要求從今年7月1日起,將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試點政策推至全國。
保監會副主席黃洪稱,稅收優惠健康保險是保險業參與“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途徑,真正實現了精準保障功能,可以實現當前保障、長遠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務有機結合,為幾千萬納稅人群提供可靠的高額醫療保障。保險公司開展稅收優惠健康保險,可以積極介入到醫療行為的管控,降低不合理醫療費用,形成良好的就醫秩序,實現良性的“三醫聯動”。
“識貨的人還是少!”購買了稅優健康險的周先生對南都記者表示,“對于只有社保,沒有其他商保的個人來說,這其實是一款很好的補充保險產品。”
事實上,目前這款產品受眾面還只是覆蓋在納稅人群,消費主力鎖定于在職企業員工。
“其實,從消費者角度講,稅優險是個好東西,性價比高,與市面上其他產品相比,有足夠的替代性。”業內認為,稅費優惠只是一個方面,其實更應該關注的是稅優險的保障條款。
其中,允許“帶病投保”并“保證續保”,這是大部分商業健康險無法企及的。還有,稅優險規定,年保障額度不低于20萬元,累計保障額度不少于80萬元,且每年醫療保險簡單賠付率不得低于80%,差額部分返還到所有被保險人的個人賬戶。
今年4月,廣東省財政廳、地稅局與保監局組織多家險企開展稅優健康險調研會議。截至一季度,廣州有19家險企(廣東有22家險企具備經營資質)一共承保稅優險2900件,累計保費478萬元,占全國保費3.9%(廣東省商業保險在全國占比8%-9%)。此外,截至今年2月,廣東省有來自66家公司的1760人享受到稅收優惠政策———值得關注的是,保險公司內部人員竟占去了86.5%。
短期難盈利,險企態度謹慎
稅優健康險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宣傳不夠到位、稅優額度有限、辦理手續冗雜、公司態度謹慎等,“個人稅優健康險在試點過程中存在問題實屬正常,隨著監管政策的完善以及消費市場的成熟,相信會被更為廣泛地接受。”某保險公司總精算師表示。
“稅優健康險的投保渠道與服務流程必須與時俱進。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相關保險產品的投保與服務已成為常態。目前,試點過程中的稅優健康險則主要采取傳統的單位及團體投保方式。由于企事業單位個人納稅人的收入水平存在差異,加上需要與稅收管理部門對接,給企事業單位的人事與勞資部門增加了一定負擔。”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郝演蘇表示,正是由于普遍存在著團體投保麻煩、個人投保更麻煩的情況,導致了試點期稅優健康險業務發展的尷尬。
根據《關于開展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工作的通知》,保險公司應按照長期健康保險要求經營個人稅優健康保險,不得因被保險人既往病史拒保,并保證續保。同時,《辦法》規定“醫療保險簡單賠付率不得低于80%。醫療保險簡單賠付率低于80%的,差額部分返還到所有被保險人的個人賬戶。”
“稅優健康險應遵循保險經營的一般原則,尊重保險公司的合理利益空間。”郝演蘇表示,“正是這項有悖商業原則的規定,導致試點地區獲得經營稅優健康險資質的部分保險公司有所顧忌,公開場合支持稅優健康險發展,內部規定限制承保稅優健康險業務。”
“除利潤因素外,在市場份額上,稅優險對普通商業健康險也會造成擠出效應。目前來看,該產品的逆選擇風險加大,短期難以實現盈利,因此保險公司態度相對謹慎。”上述精算師表示。
雖然目前規模小,有不少觀點認為,隨著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在全國范圍內鋪開,市場對健康險產品的關注度會得到提高,投保意愿也會有所增加,由此將推動健康險保費規模持續增長。
有保險分析師以美國做對標:“美國稅優健康賬戶(H ealthSavingA c-count)基本覆蓋了70%的在職員工。假設我國的覆蓋率分別為30%、50%、70%三檔,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提供的就職人數,我們計算得出稅優健康險資金規模為5,576億,9,294億,13,012億。”中信建投分析師楊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