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保險行業并不太平。一方面,從各上市險企公布的2016年年報看,凈利潤普遍下滑或收窄;另一方面,“保險姓保”的行業調整也在影響著險企的業務方向。
保險企業在尋求新的契機。
借助互聯網技術,加大醫療保險產品創新力度,或許就是這種契機所在。醫療保險關系民生,但存在產品供給雷同性強、需求缺口大等問題,保險企業大力發展醫療保險,既能開辟新的業務陣地,又能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讓“保險姓保”,可謂一舉多得。
處境尷尬
在健康險紅紅火火發展的背景下,醫療保險的處境可謂尷尬。
從數據上看,商業健康險理賠在社會醫療衛生費用的占比,最能夠反映商業醫療保險的地位。長期以來,美國商業健康險支付醫療費用在35%以上,德國大約為10%,而我國商業醫療險賠付一直沒有超過1.5%。
究其原因,是保險企業發展醫療保險的動力不足。國內醫療衛生體系復雜,醫療機構的改革進展緩慢,商業保險在醫療保險領域難以定位;醫療保險風險管理難度大,費用風險、逆選擇風險、理賠風險、政策風險等等都不為保險公司掌控。這種環境下,保險企業發展醫療保險一直缺少動力,難以在市場上有所作為。
這造成的市場表現就是,醫療保險業務規模不大,但價格競爭激烈;業務結構不均衡,企業補充醫療險領域過于集中;醫院處于壟斷地位,保險效率優勢難以發揮;診療環節問題多,業務理賠風險突出。
種種問題始終困擾醫療保險的發展,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業務推廣方面也難有突破。
形勢在近期有所好轉。保額高達數百萬的“中高端醫療險”,醫院保險診療緊密結合的“種牙險”,面向特定患者的“糖尿病險”“心臟病保險”,以及母嬰保險、美容保險、海外醫療險等接踵而來,這些“互聯網+醫療保險”產品推出之后,傳播迅速,其良好的投保體驗也頗受市場好評。這讓我們我們看到,“互聯網+醫療保險”或許能破解之前醫療保險發展的困局。
整合資源
互聯網平臺最大的優勢在于整合資源,醫療保險涉及醫院、健康管理、護理機構等多個合作方,對資源整合的要求和訴求更為強大。
醫療保險多方合作過程中,由于醫療服務的資源由醫院掌控,保險公司利用傳統方式,很難改善醫院、保險合作機制,難以完善流程提升合作效率。反觀市場上創新的醫療保險產品,保險公司通過互聯網將醫院、健康管理公司、客戶拉上合作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化投保、掛號、檢查、手術、康復等一系列的就醫過程,使得診療變得便捷。
例如,最近市場上熱銷的“中高端醫療險”就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它利用互聯網平臺提供就醫綠色通道、二次轉診、電話醫生服務,客戶通過手機微信、公司官網,很容易實現服務預約。該類產品為客戶提供的住院、特殊門診醫療費用報銷,保額往往超過百萬,還有自費用藥、自費診療項目的費用報銷,實現了社保范圍之外、高額自費醫療費用的保障,保單服務效率明顯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保單服務效率的同時,互聯網的營銷優勢也得到了發揮。一方面可以以服務推動營銷;另一方面,保險公司針對互聯網醫療保險產品,有線上銷售渠道,也可開發微信營銷工具,簡化核保投保流程,直銷模式也省去了代理人營銷傭金,降低銷售費用。
簡化流程
我們知道,醫療保險業務通常具有理賠頻度高、逆選擇風險大,醫療服務多的特點。保險企業在設計業務流程時,往往格外關注核保、理賠環節的風險控制,難免會讓客戶降低滿意度。
針對這些情況,先行先試的險企已經給出了一些值得借鑒的做法: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采用自動化核保新技術,客戶投保時無需填寫大量的健康問卷,只需回答一些簡單問題即可;同時,客戶投保審核過程由系統判斷、自動完成,省去了人工醫學核保的繁瑣。一些“防癌險”產品則引入癌癥早篩技術,為客戶提供早期的癌癥篩查,對保險公司而言,可以方便精準定價,有效實現業務風險管理;對客戶而言,可以提前發現癌癥病變,提高疾病治愈概率。
保險企業還可以在醫療險理賠審核環節,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客戶理賠申請時只需將理賠資料拍照上傳,并做人臉拍照驗證身份即可完成保險理賠,理賠效率也有極大提供高。
前景廣闊
我們看到,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大大改善了醫療保險的服務效率、服務水平,也推動了醫療保險產品創新的進展,為商業醫療險業務開拓了空間。我們相信,未來伴隨國內商業醫療險地位的提升,稅優健康險政策的不斷完善,醫療保險與互聯網的結合將會越來越緊密,互聯網醫療保險還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一方面,醫療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醫療保險理賠風險將得到有效解決,產品創新將會迎來新的機遇。對傳統模式下拒保群體的風險也會重新審視,開發更多允許帶病群體投保的專有產品;移動穿戴設備的大量應用,也將積累健康數據,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追蹤、健康提醒、就診指導。
另一方面,保險公司通過構建互聯網健康平臺,實時掌握客戶診療信息,加深醫療機構合作深度,對接醫保醫院信息系統,在國家“醫改”政策加快推進的環境下,充分發揮保險公司第三方獨立監督的作用,較少過度就醫,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整體效率。
綜上,我們看到,“互聯網+醫療保險”模式推動產品創新,不斷優化流程、改善服務、降低費用、提高效率,為保險公司醫療險業務發展開拓空間。在目前錯綜復雜的國內醫療環境下,有助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對商業保險與醫療服務未來合作方向也有很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