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保險,有人跳腳,聲稱被保險公司欺騙;有人稱贊,感謝保險公司雪中送炭。去年,《錢周刊》收到的投訴、咨詢中,保險與理財是最多的兩大類。但是交談中,記者發現,在很多市民日益熱衷理財的同時,他們的保險意識卻依然略顯蒼白。理財被他們單純地理解為錢生錢,對保險也提出了高收益率的要求。甚至,還有市民對手中的保單知之甚少,空守著保單不知道自己能享受哪些收益、保障,更不知道自己的“義務”。簽字購買前,或許除了權益,他們更應該了解一下義務與責任,給予合同最基本的尊重。如果連自己簽訂的合同都一知半解,那契約精神將無從談起。
日前,在采訪中,安邦保險公司提供了他們誠信理賠的案例——上期《“90多歲”老宅不幸遭遇火災以為只能賠8萬,保險公司按條款賠16萬》一文。其實,對于誠信理賠,記者最初是不太認同這種提法的??蛻糍徺I了保險,發生保險事故后,保險公司按照保險條款理賠即可。這是非常正常的,是保險合同,是受法律保護,是一種最基本的契約精神。這種收益是應得的,而不是保險公司的恩賜。
采訪之后,記者不得不認同誠信理賠的提法,被保險人對保險知識的貧乏,為這種誠信理賠找到了解釋。記者采訪時,被保險人張先生早已在1月6日拿到了全部16萬元的理賠款。但是,有幾點是肯定的,張先生本人不知道他到底買了何種保險,不知道保險會給他帶來哪些收益,甚至他都不知道他的保險是怎么買來的。
這些聽起來似乎有點荒唐,但卻是事實。“我存款時,銀行送的?!边@是張先生對保險由來的解釋。存款,銀行正??隙ú粫涂蛻舯kU,否則有“貼水”高息攬存的嫌疑。事實上,銀行也沒有送給他保險,他也沒有在銀行辦理存款。對于張先生手上的“共贏”2號投資型家庭財產保險銀保產品是如何購買的,這里姑且不論。
誠然,記者也認為“共贏”2號是一款不錯的保險產品,收益穩定而且肯定高于銀行存款利率(不考慮上浮10%的因素),此外還享受一定的保障?!肮糙A”2號投資型家庭財產保險,即便不看具體的條款,從名稱上也可以大致看出,這是一款財產保險。但張先生簽字買回去后,他本人竟然不知道買的什么,不知道這款產品能給他帶來怎樣的保障、收益?,F在,估計他依然不知道,這份保險的保額每年都會更新,即便這次因為事故已經得到了全額理賠,次年保額將會自動恢復,只要保險不到期,他每年都享受16萬元的家庭財產保險。
張先生的不知道為保險公司不誠信理賠提供了可能,因此,張先生選擇了感謝保險公司,這也成就了保險公司的誠信理賠。
類似的不知道,在投訴咨詢臺發生過很多次。很多市民打電話來咨詢他們購買的保險是否合算、有哪些收益、有哪些保障?難道真是無知者無畏,花錢買回來的東西自己竟然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接到這類電話,在幫助讀者解讀保險條款前,記者幾乎都會忍不住問一句:“你不了解,你為什么買???你怎么敢買的?”
一些保險條款專業性強、生澀難懂,這一點保險公司員工也認同。但 “保險責任”一欄中記載的被保險人的權益,正常情況下居民還是能看懂的。只是很多人沒看,他們寧可相信保險銷售人員的推介,相信四鄰的口口相傳。至今,記者都很想知道,簽訂一份自己都不知所謂的契約,需要多大的勇氣。
在市民與保險公司出現糾紛時,對于當時為什么簽名,除了“上當受騙”,難道真的就沒有其他原因了?缺乏契約精神便是最基本的一條。捫心自問,到底是“騙子”太狡猾還是自己太隨意?
在涉及保險的投訴中,記者有時也會詢問投訴者的文化程度,聽到這個問題,投訴者一般都能意識到,記者是在問他們為什么不看條款,為什么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簽字?;蛟S,是他們太看輕了自己簽名的能量。
在去年的一起保險投訴中,投訴人以不知情、上當受騙為由,在記者的協調下與保險公司達成和解。結果,尚未出門他便又看中了該保險公司的另一款“收益更高”的產品。不久,他又來了,希望記者出面協調處理新買的“收益更高”的產品。這樣的投訴立即讓記者明白了自己的渺小。有同事感言:菜場買根蔥也不能這么隨便??!
不要太隨意,簽訂一份合同前,請先認識這份合同,請尊重最基本的契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