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稱,當前保險業償付能力狀況總體良好。具體來看,一季度末,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38%,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221%,均顯著高于100%和50%的償付能力達標線。其中,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69%、230%和330%。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顯示,在參加評估的170家保險公司中,A類公司94家,B類公司71家,C類公司3家,D類公司2家。
據了解,風險綜合評級即分類監管,是指保監會根據相關信息,以風險為導向,綜合分析、評價保險公司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根據其償付能力風險大小,評定為不同的監管類別,并采取相應監管政策或監管措施的監管活動。其中,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或者償付能力充足率雖然達標,但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中某一類或幾類風險較大(或嚴重)的公司將被評為C(或D)類。
目前,保監會還未公開各家保險公司的風險評級結果,但北京商報記者通過對比各險企今年一季度的償付能力報告發現,新光海航和中法人壽的償付能力不達標,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低于-200%。
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新光海航一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0.23億元,凈資產達-1.46億元,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205.2%,在保監會2016年三季度、四季度監管評價中,新光海航均被評定為D類保險公司。對此,新光海航表示:“將對現有產品進行再保險安排,通過辦理再保險降低對最低資本的要求,增加實際資本;并將采取高現金比例、低權益投資比例的投資策略,以確保公司資產穩健及流動性。”據悉,新光海航中外方股東合作不暢,海航集團又另起爐灶設立渤海人壽,新光海航增資一事一再被擱淺。之后,其原有兩大股東海航集團、新光人壽分別轉讓其所持有的50%、25%股份。相應股份則由深圳市柏霖資產、深圳光匯石油集團和深圳市國展投資3家公司接手。不過,擬入股股東方對公司的增資安排尚不能確定。
中法人壽償付能力報告數據顯示,該公司一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53萬元,凈資產達-0.26億元,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277.07%,2016年三季度被評為C類,四季度被評為D類。公開資料顯示,中法人壽資本金一直處于2億元規模。當時,中國國家郵政局(現改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與法國人壽分別持股50%。隨著中國郵政集團另起爐灶,獨資設立中郵人壽,中法人壽逐漸被冷落。中資股東中國郵政集團退出,新股東鴻商集團、人濟九鼎加盟。今年4月,中法人壽再次經歷股東換血,擬引入3家民營戰略投資者,從而有望帶來12年以來的首次補血13億元。如果此次增資獲批,中法人壽償付能力狀況將有望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