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險產品開發設計將受到嚴格監管。近日,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鼓勵保險公司重點開發定期壽險、終身壽險等傳統保障型產品的同時,對有可能引發市場亂象的潛在理財型產品進行了大力整治,整治涉及年金保險、萬能保險等多款保險產品,而這讓四大險企主銷產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保監會強監管
在產品開發方面,保監會明確指出,保險公司開發的定期壽險產品、終身壽險產品,應重點服務于消費者身故風險的保障規劃;支持并鼓勵保險公司在定期壽險產品、終身壽險產品費率厘定時進行差異化定價。
《通知》顯示,保險公司開發的長期年金保險產品,應重點服務于消費者長期生存金、長期養老金的積累,并為消費者提供長期持續的生存金、養老金領取服務;保險公司開發的健康保險產品,應重點服務于消費者看病就醫等健康保障規劃,并不斷提高保障的覆蓋面和保障的針對性。
對于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通知》要求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五年之后,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繳保險費的20%。此外,萬能型保險產品、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設計應提供不定期、不定額追加保險費,靈活調整保險金額等功能。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
主銷產品受影響
有業內人士認為,保監會的重拳出擊將對人身險產品結構和整個保險行業產生沖擊。而平安、國壽、太保、新華2016年主銷產品均不同程度受到影響。
根據這四家上市保險公司2016年的年報數據,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有6款產品將進入此次整改行列。具體來看,分別是平安的平安尊御人生兩全保險(分紅型)、平安鑫利兩全保險(分紅型),保費占比分別為3.59%、3.45%;國壽的國壽鑫年金保險、國壽鑫富年年年金保險(已經停售),保費占比分別為7.93%、7.62%;太保的鴻發年年全能定投年金(分紅型),保費占比0.25%;以及新華的尊享人生年金保險(分紅型),保費占比6.14%。
據了解,以上這些產品大多與《通知》規定的“五年內不得返還生存金”不符,例如國壽的國壽鑫年金保險的條款中就提到,自合同生效滿兩個保單年度后的首個年生效對應日起至合同保險期間屆滿的年生效對應日止,若被保險人生存至合同的年生效對應日,公司將每年按基本保險金額給付年金。而其他幾款產品也分別在一年到三年內就開始返還7%-15%不等的年金。此外,平安的平安尊御人生兩全保險(分紅型)和太保的鴻發年年全能定投年金(分紅型)則因為附加萬能險而受到影響。
人身險規模受限
不難看出,此次《通知》的核心著重在人身保險應加強保障方面。有保險行業從業人員認為,《通知》中的各項規定從源頭上杜絕了保險公司做短期儲蓄型產品的可能性。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楊榮表示:“《通知》短期會造成保費規模的下降,因為返還時點早是促進理財型保單銷售的很強動力。但是長期來看,會加速保險回歸保障本質。《通知》將造成的是行業的共同改變,因此對各家險企的產品設計能力提出了挑戰和機遇。”
保監會發布今年一季度保險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險企原保險保費收入15866.02億元,同比增長32.45% 。具體來看,投資型保險占比大幅下滑,其中萬能險同比下降61.24%。可以看出在堅持“保險業姓保”的背景下,各險企的業務結構得到優化,資金運用收益平穩,行業防控風險能力增強。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保險業務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
值得關注的是,一季度壽險規模保費出現負增長,2016年一季度壽險規模保費為1.59萬億元,2017年為1.56萬億元,尤其是以萬能險形式存在的保戶投資款新增繳費出現斷崖式下滑,從6000億元跌至2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