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近日下發了《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以確保人身險產品的保障功能。
近期保監會頻頻下發通知,對保險產品從設計到銷售等方面的規則均進行了打“補丁”。
重錘之下,激進險企紛紛開啟保費結構調整序幕。保監會一季度數據也顯示,在經過幾次敲打之后,監管威力初顯。
封殺“長險短做”產品
5月5日,保監會向一家人壽保險公司下發監管函,對于這家公司違規的年金產品監管原文是:“該產品設計偏離保險本源,通過生存金返還設計形式,將消費者所交保費大量快速返還,把長期年金保險‘長險短做’,實際做成兩年期業務,規避我會中短存續期產品的有關監管規定,擾亂市場秩序”。
僅僅過了一周,保監會就內部下發了上述通知。通知里提及的第一條提到,“保險公司開發設計的保險產品應當符合以下要求: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后,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
不少保險公司今年的主打產品設計特點是以快速返本為噱頭。
今年不少保險公司在開門紅期間主推的3年交、5年交的產品,并且在產品設計上都輔以快速返本功能,即一定時期后按照首年保費或者保額的比例予以給付,多數為保額的20 %至30%,部分中小險企甚至達到了首年保費的50%。
“事實上,不少保險公司開門紅產品依然以理財型為主,原保費收入實現大增是靠固收產品發力的。”北京保險公司一位銷售主管稱,“銷售人員跟客戶銷售時,不少客戶會覺得除了收益降低,期限加強,產品其實與萬能險產品沒有太大區別。確實,保險公司不再以萬能險形態報備,也是應對監管的辦法之一。不過這個方法再度被監管封殺”。
隨著保監會加強對于萬能險和險資舉牌等經營行為的監管和處罰,萬能險保費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逐月收縮。今年前三個月中81家壽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2313.42億元,對比去年同時5968.99億元的數字同比驟降61.24%。
在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險企投資收益率有所降低,險企各類投資型產品的利差損風險都在加大。在嚴控壽險中短存續期產品規模之后,監管又決定停止非壽險投資型產品試點。
此次通知繼續封殺萬能險,通知稱,萬能型保險產品、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設計應提供不定期、不定額追加保險費,靈活調整保險金額等功能。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
事實上,“年金+萬能賬戶”產品組合依舊盛行于2017年。在此項規定生效后,主流產品結構或許再度出現調整。
保險與理財再度區隔
此外,保險與理財市場再度做出區隔。
通知稱,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
保險產品名稱應當清晰明了,突出保險產品責任特點。保險產品定名、產品說明書以及相關產品宣傳材料中不得包含“理財”、“投資計劃”等表述。
保險公司對產品進行組合銷售的,應在產品銷售和產品宣傳材料中明確告知消費者為“保險產品組合”或“保險產品計劃”。
“萬能險都成了敏感詞,產品報備時幾乎不能出現這幾個字。”北京一位中小型保險機構高管此前這樣感嘆道。
廣發證券分析師曹恒乾稱,在監管高壓下,中小險企在本輪保監會清理中受到的沖擊更大。
“在喪失理財產品高度增長的支撐后,小公司的現金流壓力開始涌現。甚至出現激進公司為了應對600億退保,向監管請求恢復新產品申請。”廣東一保險公司機構業務負責人對南都記者稱。
浙商證券分析師楊云表示,在萬能險保費規模縮減,經營重心向普通保障人身險業務上傾斜時,可能會面臨過去銷售的萬能險贖回量大于新保費的流入量,一旦形成保費的凈流出,如果不及時進行增資等措施,險企的現金流可能會出現問題。
鏈接
有吸煙等習慣將會 被差異化定價
值得關注的是,保監會再次強調,支持并鼓勵保險公司大力發展下列人身保險產品:保險公司開發的定期壽險產品、終身壽險產品,應重點服務于消費者身故風險的保障規劃,并不斷提高此類產品的風險保障水平。并支持鼓勵保險公司在定期壽險產品、終身壽險產品費率厘定時,區分被保險人健康狀況、吸煙狀況等情況進行差異化定價,提高產品的科學定價水平。
同時,保險公司開發的長期年金保險產品,應重點服務于消費者長期生存金、長期養老金的積累,并為消費者提供長期持續的生存金、養老金領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