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禮認為,保險能夠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但是必須符合“一帶一路”戰略方針和政策要求,并與沿線國家發展需求結合,開發綜合性保險,服務于企業各個生產環節,形成一張完善的保障網。
對于保監會近期彌補監管短板,構建嚴密有效的保險監管體系,周延禮表示,應該站在維護國家安全和金融安全的高度把握保險工作,發揮保險風險保障的核心作用,把握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要求,發揮其在經濟增長中的血脈作用。
在專訪最后,周延禮用四句話概括了自己對保險業的期待。“保險業要對經濟增長發揮更為重要作用;要穩步提高自身質量、規模;要進一步改善社會形象;要在‘一帶一路’ 中發揮更大作用。”
形成“一帶一路”風險保障網
《21世紀》:“一帶一路”建設是否需要保險深度參與?
周延禮:保險能夠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并不平衡,社會狀況、民族文化、生活習慣、自然條件等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另一方面,經貿合作是企業對外交流的主要方式,而保險也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傳統經貿合同包括商務合同、信用證明和保單,如果其中缺少保單,一些國家則不允許簽署對外經貿協議。例如,海上貿易沒有保單對方無法結匯;陸上貿易沒有保單車輛無法進入,而一些臨近國家更是要求擁有強制保單如交強險。
總而言之,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帶來了一定的風險,而保險具有經濟補償和風險管理職能,可以為這種不確定因素提供風險保障。
《21世紀》:保險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周延禮:保險必須符合“一帶一路”的相關要求,并與沿線國家發展需求結合。例如,金融業的“脫實向虛”問題便是僅考慮了自身利益而沒有考慮實體經濟利益,因此應該根據國家對制造業、能源等發展的需求,甚至是國外投資產業園發展的需求,從而針對性地開發一些保險產品,真正解決企業風險、融資問題。
同時,也應考慮對方國家對保險的需求,如有些國家在金融政策上存在限制,無法開展直保業務,只能通過再保險形式與其合作;還會涉及一些外匯問題,如合同屬于美元合同,但是發生匯兌損失時,又可能涉及當地貨幣問題。
此外,還要充分了解沿線國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發展規劃,加強與對方保險公司、企業合作,開發綜合性保險,服務于企業各個生產環節,形成保障網。
保險監管也要與國際監督規則銜接,考量監管機制是否適合“一帶一路”建設,尤其是對于經濟狀況參差不齊的國家,要與其進行政策接軌,形成工作合力,解決好保險糾紛和保險賠償等問題。
《21世紀》:目前,保險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程度是否足夠?
周延禮:目前,“一帶一路”建設考慮信用保險較多,因為其主要解決的是資金問題,有了資金項目才能運作。但是這遠遠不夠,還要深入研究交通、電力、水利等項目,充分考慮風險因素,針對性地開發保險產品,使得這些保險產品能夠覆蓋所有項目,一旦出現風險問題,有助于企業及時從損失中恢復。
《21世紀》:應該如何引導保險更好地應對上述風險和挑戰?
周延禮:監管部門應該梳理保險公司的專業特長和能力,考慮建立一些標準或門檻衡量保險公司資質,如規模、業務能力、服務水平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企業對接。
如中巴經濟走廊卡西姆燃煤電廠,保險公司對這一項目研究許久,并且設計出高度符合發展需求的保險方案。目前,這一項目三分之二的資金都是通過保險提供融資擔保從而成功向銀行借貸,其中的風險解決方案則是保險經紀公司和保險公司合作開發。
保險不應單純為了賺錢
《21世紀》:保險應該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周延禮:風險保障是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保險不應是單純為了賺錢,而是要解決對方的風險問題。在解決風險問題過程中,需要研究實體經濟對保險具有哪些外延需求,針對性地開發保險產品,不能求保時低三下四,賠償時趾高氣昂。理財型保險如果過于脫離實體經濟將會惡性循環,形成巨大泡沫,存在高度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