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保監會網站,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京會見香港保險監理處專員梁志仁,并簽署《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險業監督關于開展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等效評估工作的框架協議》(下稱《框架協議》)。
消息稱,《框架協議》的簽署,標志著雙方正式啟動償付能力監管等效評估工作,以實現監管制度等效互認,增進兩地保險監管互信。也是中國保監會深化金融領域合作,建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的重要舉措。
簡單說就是,香港保險業的目前的償付能力即將得到內地監管認可,保險產品業務也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放開。內地和香港的業內人士在接受智通財經采訪時表示,香港保險市場有可能借此機會擺脫便利性低點。
有保監會助攻,友邦(01299)等香港保險公司的機會來了!
“對香港保險公司來講,這是一個機會”
“對香港保險公司來講,這應該是個機會。”安盛集團一位不具名的助理分行經理認為這份協議是內地市場向香港保險公司一定程度開放的信號,這一舉動將推動香港保險業的發展。
這名經理向智通財經表示,香港保險之所以這幾年得到增長,很大程度得益于內地客戶,但因為內地限制支付手段的方式,業界受限制較大,保單分紅表現難免令人擔憂。受此限制,香港保險業的競爭,尤其在分紅險上面的競爭,越來越趨于白熱化,很多保險公司由于資金量不足而逐漸失去足額派發預計收益的能力,這種情況必然催生新的償付監管制度出臺。
而對于赴港買保險的內地人來說,這也是個利好消息。“在目前銀聯卡和外匯管制的限制下,赴港買保險的便利性幾乎可以說是歷史低點了,未來手續會更便利是很可能的事情,但具體還要看政策變化。”這名經理表示,中港簽署的協議,更大意義上就是對償付能力監管方面的一次統一,等于透露兩岸險企未來的方向應該是需要鏈接、統一、競爭的。
民生證券一名分析師也看好此份協議對香港保險市場的影響。她對智通財經表示,目前兩個市場是隔離的,償付能力監管也有差異,在過渡期,協議的具體表現為互認對方的評價體系。“償付能力監管等效互認”應該是內地監管機構用“償二代體系”來評估香港保險業。香港未來可能也會向內地一樣采用償二代體系,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風險評價一致化,內港兩地保險產品設計架構可能會趨同,差異逐漸縮小。
“兩地保險監管正相向而行”
這名分析師口中的“償二代”是中國風險導向償付能力體系。
中國保監會在2016年1月29日宣布,經國務院同意,保監會發布《關于中國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正式實施有關事項的通知》,決定結束保險業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雙軌并行”的過渡期狀態,正式切換為中國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自2016年1季度起,保險公司只向保監會報送償二代報告,停止報送償一代報告。
智通財經了解到,償二代建設于2012年啟動, 2015年2月正式發布并進入實施過渡期。從2015年開始,償二代完成了4個季度的試運行。保監會曾發文表示,從公司情況看,償二代能更好識別高風險公司,引導保險公司積極調整經營理念、市場策略和風險管理,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不斷改善償付能力。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協議協議簽訂現場也表示了對“償二代”的認可。他表示,隨著內地和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兩地的貿易和金融保險服務業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和深入。償二代實施以來,成為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監管模式;香港也正積極實施以風險為基礎的償付能力制度改革,兩地的保險監管正相向而行。
以壽險為主體的香港保險市場
智通財經注意到,香港保險的運作模式大體上與內地相似,只是在代理人資格審核和品種劃分上更加細致專業。
香港保險將保險產品劃分為兩大類——一般保險業務和長期保險業務。一般保險業務主要由意外健康險、一般法律責任險及其他偏財產類險種組成,而長期保險業務主要涵蓋長期壽險業務,并以終身、投連、儲蓄加以細分。簡單而言,大致可以理解為一般保險業務偏向為非壽險類保險,而長期保險業務則是以壽險為主。從絕對保費上看,目前香港市場的長期保險業務保費遠遠超過一般保險業務的保費。
相對而言,香港長期保險業務可理解為壽險業務,大致分為投資連結險和非投資連結險。而非投資連結險又可下設終身、儲蓄和定期三大類。總體上看,非投連險的規模占據長期業務個人壽險的70%。因此,可以看出,目前香港市場的保費結構上,長期壽險業務是主流趨勢。一般保險業務雖然品種較多,但整體保費規模根本無法和壽險業務抗衡。
在償付能力充足率上,智通財經了解到,截至2016年12月31日,友邦(01299)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404%,在香港保險市場中排名第一,緊接著是安盛、宏利(00945)以及保誠(02378)三家公司。
業內人士表示,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說到底,還是其投資能力。傳統保險的保障功能固然重要,但如今保險產品的分紅能力,或者說其能夠客戶帶來的額外收益,可能才是吸引客戶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