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金融機構關注資產證券化機會的背景下,保險機構也在尋找破題時機。但分析人士認為,險資目前對于資產證券化項目整體上仍持觀望態度,有待相關政策和市場環境進一步明確后再謀動作。在考察項目時,更看重對項目內在價值的判斷,未來仍需一段時間來判斷此類項目的發展走勢,擇時參與投資。
探索相關業務模式
目前,保險資管已形成包括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不動產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項目資產支持計劃、組合類產品等系列產品。資產證券化正引起越來越多的保險機構關注。
平安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萬放近日表示,今年進入權益市場的資金量增長迅速。通過資產證券化,銀行可以降低資本壓力,而可出表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是保險資金的偏好。
相對于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等資管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存在諸多挑戰,除了面臨更多競爭對手外,還包括業務本身的難度。保險公司人士表示,險資更傾向于尋找有現金流保證的、基礎資產安全的項目,而這類項目本身就面臨多方買方競爭的局面。實際上,部分保險公司已經投入資源積極探索此類業務,但目前仍處于試水階段。
整體仍處觀望階段
保險機構人士表示,相關政策對資產證券化給予明確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可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參與競爭,從而獲取一定收益。目前,已有一些保險機構有所突破并繼續研判市場機會,在實際操作層面,與各類賣方和市場中介機構合作也將逐步開展。雖然險企可將資產證券化項目投資視為投資獲利途徑之一,但整體態度仍是謹慎觀望,有待相關政策和市場環境進一步明確后再謀動作。
業內人士認為,不同項目具體方案不同,保險機構在選擇參與上面臨風險,這也是目前保險機構整體態度謹慎的原因之一,配套政策出爐仍是機構下一步關注的焦點。雖然資產證券化理論上已經向保險公司開放,但投資風險不容忽視,而險資作為風險厭惡者也將嚴把風控關。保險公司從優化大類資產配置、分散風險需求出發,可能會優先選擇參與以評級較優項目為主的項目,但預計短期內行業整體參與的總規模有限。據介紹,保險公司在考察項目時,更看重對項目內在價值的判斷,風險評估也占較大權重。
分析人士表示,在強調市場化原則前提下,險資需謹慎研判資產證券化項目的收益水平是否符合投資和風控要求,并非所有項目均能滿足險資所需求的預期收益標準。下一步,保險資金仍需一段時間來判斷這方面市場的發展走勢,擇時參與投資。
有市場人士認為,保險公司參與資產證券化的規模有限,與險資一貫投資風格有密切關系。某機構創新部門業務負責人表示,對保險機構而言,此類投資仍處起步階段,在項目獲取上,盤子較大的險資有競爭優勢,但其一貫的謹慎風格使得一些項目不會成為險資重點圍獵對象;中小險資未來也將參與其中,如何通過合理判斷介入收益和風險平衡的項目,將是其面臨的挑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