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季度末,中融人壽便啟動增資擴股工作,當時公司股東清華控股、吉林信托、中潤合創和深圳力元均表示會繼續注資。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該增資行動并未落地。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增資方案和相關資金懸而未決的同時,部分股東選擇抽身而退。與此同時,中融人壽的高管出現波動,讓事情雪上加霜。2016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5月3日起暫停王天有董事、副總經理及財務負責人職務。
直至2016年三季度末,中融人壽試圖通過增資解決償付能力不足一事終于有了進展。中融人壽宣布擬增發8億股股份,增資后其注冊資本金提高至13億元。同時,中天城投公告表示,通過旗下兩家全資子公司共認購中融人壽3.73億股股份。
2016年9月18日,中融人壽宣布增資。據悉,此次中融人壽擬以每股5元的價格增發8億股股份,新增權益資本40億元,增資完成后注冊資本由5億元增加到13億元。2016年11月25日,保監會批復同意中融人壽的另一變更股東事宜,報喜鳥集團有限公司、神力集團有限公司和丹棱申宇木業有限責任公司分別將其持有的400萬股股份、1200萬股股份、1600萬股股份轉讓給深圳市力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元資產)。轉讓后,力元資產持有中融人壽7000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14%。加之原來持有的股份,力元資產至此共持有中融人壽17.01%的股權。
由于增資的完成、償付能力的達標,中融人壽終獲監管解禁。2017年1月19日,保監會發布通知稱,鑒于中融人壽于2016年11月完成增資40億元,增資后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34.49%,償付能力重新達標,依據有關監管規定,解除此前對中融人壽采取的監管措施。
監管的解除,也成為中融人壽“重生”的開始。根據中融人壽方面透露的數據,截至今年4月底,中融人壽業務收入已超過16億元,基本恢復到停業前水平。
上述中融人壽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7年,公司在產品方面將以保險姓保作為產品開發的基本原則,重點開發長期產品和期交產品,并將加大長期保障型產品的開發力度。進一步強化保險產品保障屬性,體現保障特征。在投資方面,該公司將重點向服務“一帶一路”及基礎設施和實業投資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