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保險業姓保、保監會姓監”大時代下的保險公司,推出新產品時總要慎之又慎,否則即使背靠強大的金控集團,也難免推出午門或者杖打三十。
繼前海人壽和恒大人壽之后,保監會于半個月內開出了針對萬能險的第三張罰單。3月7日晚,保監會向復星保德信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復星保德信”)下發監管函,稱其上報的“小福星”產品不符合精算要求,做出“不予備案”并“三個月內禁止申報新產品”的監管要求。
收到監管函后,復星保德信方面迅速做出回應,表示停售違規產品,并對產品開發管理工作進行整改。
然而,禁止申報新產品對業績本就虧損的復星保德信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保監會表示,2017年2月收到復星保德信人壽報送的“復星保德信小福星少兒兩全保險(萬能型)”產品備案材料。經核查發現,該萬能型產品違反了相關規定。一是該產品設有兩個個人子賬戶,且最低保證利率不同,違反了《萬能保險精算規定》第十條規定;二是該產品各子賬戶之間可以進行賬戶價值轉換,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不確定,違反了《萬能保險精算規定》中的第四條規定。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表示,“近一兩年來,一些唯保單數量、保費規模是圖的保險公司,為虜獲保險消費者的芳心,不斷推高保險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若干險企的萬能險結算利率公布得很高,再加上手續費傭金等費用,這類產品的成本事實上更高。如此高企的資金成本,已遠遠超過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的資產收益水平。”
高成本資金為獲取高收益,自然不得不提升風險偏好,投向高風險資產。這一兩年中A股市場頻頻亮相的‘險資野蠻人’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現的。”
在郝演蘇看來,這顯然已經與保監會近期強調的“保險姓保”主旋律背道而馳。事實上,隨著保險日趨成為中國普通家庭投資的首選,風險保障功能的回歸呼聲日益高漲,監管也愈加嚴苛。
作為三大理財險之一的萬能險,其問世的初衷除了同傳統壽險一樣給予生命保障,投保賬戶內資金還可參與保險公司的投資,并確保投保人享有賬戶余額的本金和一定利息保障。其之所以“萬能”,還因為消費者投保后,可根據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調整保額、保費及繳費期。但業內人士指出,如果險企為了促銷一味夸大萬能險收益,無疑會加大對公司的償付壓力。
對于保監會的監管要求,復星保德信人壽迅速做出回應。3月8日上午在其官網發布公告稱:“小福星”是公司為代理人渠道設計的一款新產品,由于該產品在設計中未能深入理解保監會監管精神,造成產品未能符合精算規定的有關要求。
復星保德信表示,收到監管函以后,公司方面已緊急停止相關產品的銷售,對于已銷售的24單承保件,公司會竭誠做好客戶服務工作,全力保障客戶權益。今后,公司將嚴格按照監管政策和要求,對產品開發管理工作進行整改。這也意味著,在未完成報送前,公司就已經開始銷售產品。
據了解惹禍的這款產品叫“復星保德信小福星少兒兩全保險(萬能型)”(下稱“小福星”),是復星保德信今年2月為代理人渠道設計的。這款產品設計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該產品設有兩個個人子賬戶,且最低保證利率不同,違反了《萬能保險精算規定》(保監發〔2015〕19號)第十條規定,即保險公司在同一個萬能賬戶中采用不同結算利率或不同最低保證利率時,對應的操作方法應當完備、合理,遵循公平性及一貫性原則。而只有當不同的萬能保險產品,不同的團體萬能保險客戶,不同時段售出的萬能保險業務,保險公司才能采用不同的結算利率或不同的最低保證利率,但應當建立與之對應的子萬能賬戶;二是該產品各子賬戶之間可進行賬戶價值轉換,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不確定,違反了《萬能保險精算規定》第四條規定,即萬能保險應當提供最低保證利率,最低保證利率不得為負。
復星保德信2016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該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為353.57%,風險評級為B;保險業務收入3050萬元,凈利潤虧損5727.23萬元。如今受到“不予備案、停止使用、禁止三個月內申報新產品”的處罰,這對于復星保德信人壽的經營業績勢必造成相當壓力。
由中國復星集團與美國保德信金融集團聯合組建的復星保德信人壽,自2012年成立之初就備受關注。公司最初注冊資本為5億元,2015年增至10億元,2016年進一步增至13億,股東雙方各自持有合資公司50%的股份。
復星保德信人壽自2014年開始發力萬能險。數據顯示,2013至2015年其萬能險收入分別為0.025億元、2.6億元和9.21億元,占當年保費收入的13.2%、86.2%和94%。2016年全年,復星保德信人壽原保費收入1.16億元,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10億元,萬能險占比高達89.6%。
進入2017年,復星保德信人壽1月原保費收入3795萬元,萬能險收入8816.17萬元,占比超過70%,這個數字在業內依然處于較高水平。
再看該公司營收和凈利潤,2013至2015年,復星保德信人壽營業收入分別為0.17億元、0.65億元和1.34億元;凈利潤虧損0.89億元、1.16億元和1.12億元。2016年四個季度的凈利潤分別是-0.5億元、-0.32億元、-0.3億元和-0.57億元;2016年合計虧損1.69億元。
有上海保險業人士向《投資時報》記者分析稱,復星保德信人壽成立時間短,資金規模有限,勢必影響其投資標的選取,盈利難度比較大。而復星保德信人壽萬能險占比本身就比較高,而此次被保監會處罰3個月不允許報備新產品,勢必影響其二季度的保費收入。曾經擔任某保險公司高管的該專業人士指出,萬能險保費下滑,將直接導致過去銷售的萬能險贖回量可能大于新保費流入量,直接形成保費凈流出。
“保險公司最害怕擠兌,現金流若是斷了容易出現系統性風險。盡管背靠強大金控集團,經營業績也是要得到市場證明的。”該人士說。
雖然保監會對于萬能險產品占比50%以上的企業,分支機構的審批開設會有所限制,但復星保德信人壽并未受到太大影響,2017年1月10日保監會公告批復了復星保德信人壽江蘇分公司的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