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允許發行分級理財產品,就跟分級基金一樣,一個優先一個劣后,一個類似債權,另一個則加了杠桿,以后理財產品也將做類似的處理,所以在理財產品中,你可能也會看到加杠桿的產品,所以這就要求投資者要擦亮眼睛,重要的是你得十分清楚,你買的到底是什么東西。過往的收益率絕不再等于,以后的收益率,之前一年賺一倍,也可能之后一年虧掉80%。
第四,對于非標資產的投資,限制大幅放松,僅要求非標債權類資產投資余額不得超過理財產品凈資產的35%。非標資產也就是非標準化的資產,比如我們對某企業某項目的借款,之前的P2P基本都是非標資產,這部分資產的好處是收益高,但壞處則是風險大。所以一開始市場傳言要極大的控制非標資產的投資,設定總資產4%的門檻,但從新規來看,這條并沒有體現。銀行投資于非標債權的空間大幅度的提升了。但這也意味著,對投資者的要求更高了,你買理財也可能買到暴雷的P2P,是不是覺得很心累。
第五,銀保監會的負責人,有句話意味深長,他說理財子公司有利于強化銀行理財業務風險隔離,推動銀行理財回歸資管業務本源,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老齊翻譯一下,就是四個字,風險自擔,想要高收益,必須承擔高風險,以后銀行拒絕再背鍋了。
綜合來看,大家務必要記住,以后的銀行理財,再也不是你之前印象中的銀行理財了,以前的銀行理財,是銀行通過資金池,給你保底,他一邊賣理財,另一邊把錢借給高息項目,有幾個項目出問題,投資人也不知道,反正銀行會把收益匯總在一起,然后按照之前承諾的利息兌付給理財購買客戶。這就給大家一個印象,銀行理財很安全,旱澇保收,固定收益。所以買理財的時候,就盯著收益高的買,有5%以上的,就不買4%的,至于錢投到哪,一概不看,也沒必要擔心,反正銀行會給我保本。
但是理財子公司建立之后,這種固有的平衡將被打破,理財子公司就跟公募基金,資管公司,信托,甚至私募是一樣的,他要做的其實就是資產管理業務,之所以要成立理財子公司,就是要把理財的風險從銀行身上切除出去,以后再造成風險,也都是在理財子公司的范圍內承擔有限責任,而不會讓銀行去托底了。所以這點大家一定要明白,單切出一塊就是要跟銀行做分割,所以以后必然打破剛性兌付,也就是說你買的理財沒人再給你保本保收益,你也必須像買基金一樣,去篩選理財項目,知道他是什么類型的,知道把錢投到哪,更要知道他如何風控,這對于那些就相信銀行的,缺乏金融知識的大爺大媽們來說是個巨大的麻煩,所以聽到我們節目的朋友,一定回家告訴家里的老人,以后的銀行理財,跟你現在和之前買的理財不再一樣了,現在和之前買的都是保本的,以后買的不一定保本,他可能投資股市,債市,可能是投資類似于P2P的非標債權,還可能是分級產品,帶著杠桿去博取高收益。所以以后買理財,千萬不能只看收益,也不要被銀行的銷售經理忽悠,過往的業績絕不是保本保息的意思,再也不能盯著收益去買理財了。這個必須要清楚,不要等錢回不來了,才知道那是棺材本和血汗錢。投資這個事,除了你自己掌握知識,沒別人幫得了你。(齊俊杰看財經)
想了解更多資訊更多內容請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