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錢多多)近期各大小平臺陸續下線了活期產品,投資人紛紛表示不舍。深受喜愛的活期產品為什么就不讓做了呢?
監管部門不讓做活期產品的說法由來已久,但是說了這么久,反正監管最后的一刀沒有切下來,還是有平臺接著做。
可是,2018年才剛剛開始沒多久,包括愛錢進、真融寶、合時代等多個P2P平臺都陸續宣布即將下線平臺上的活期產品,很多投資者都表達了自己的不舍之情。
活期收益還算可觀存取靈活,稱得上是一款活好還不粘人的理財產品,為什么會成為監管眼里容不下的沙子呢?
- 01 -活期到底是咋回事
要搞清楚P2P平臺的活期產品為什么不受監管待見,首先弄明白活期產品背后的資產是什么,以及會有怎樣的風險。
一般來說,現階段的活期產品背后的資產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代銷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自從2013年6月余額寶橫空出世以后,許多同款的“寶寶”類貨幣基金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
以余額寶為例,7日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時候能達到6.69%左右,最低時跟銀行存款利率有一拼,才2.29%,最近基本穩定在4%上下。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貨幣基金也是這個水平。
但是,許多P2P平臺的活期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動輒都在6%以上,比一般貨幣基金收益高一大截。
顯然,這其中的差額就只能由平臺掏錢埋單了。賠錢的買賣要是長期做,金山銀山也不夠虧,所以平臺不可能一直以這種模式來運營。
第二種是平臺將自己的定期產品和其他理財產品打包,再以活期產品的名目發布。
聽起來有點復雜,我舉個例子:假設平臺自己有一款1月期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9%。同時,平臺找到一款年化收益率為4%的貨幣基金。
平臺將這兩個產品揉在一起打包出售,那么就可以做成一種收益率在兩者之間混合產品,也就是4%-9%。至于實際收益率是多少,就看兩個資產的具體占比了。
這就好比把鹽和糖混在一起,最后的口味是偏咸還是偏甜就看鹽多還是糖多。
而這種混合資產會產生期限錯配的問題,從而形成監管部門一直很討厭的“資金池”。
沿用上面的例子,借款人借錢是1月期的,而投資人投資這種活期產品后可以隨時取出。為了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提現申請,平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擁有一個資金池。
而資金池一旦形成,資金的具體規模和用途都非常不透明,這些錢流著流著很容易就流進平臺老板自己的口袋里了。監管部門看著覺得很鬧心,所以出手禁止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第三種則是債權轉讓模式。
當投資人A需要提現的時候,發起債權轉讓,當投資人B購買了這個債權以后,投資人A就可以收回自己的錢。
但是要做到一對一高效準確匹配,不僅對技術的要求特別高,而且對債轉活躍度要求特別高。因此,不少平臺也不愿承認這種模式叫活期。
- 02 -活期為啥不能做
關于活期為什么不能做,網上說法特別多,而且看起來特別高深:資金池風險、底層債權不清晰、期限拆標風險大......
但其實在我看來,真沒那么多復雜的原因。迷霧重重沒關系,只要一往無前虎山行,撥開云霧就能見光明。
不看活期產品的包裝方式,直接看問題的本質,很容易理解為什么監管容不下活期產品。
P2P的本質是什么?是普惠金融,是幫助金融弱勢群體獲得金融服務。
但是活期產品的資金并沒有直接流入真實的資金需求方,而是通過包裝再包裝,流著流著就不知所蹤了。
既然活期產品無法真正助力普惠金融,在監管看來自然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當斷則斷,才能不受其亂。
盡管現在還有平臺在做活期產品,但備案大考在即,膽子再大的平臺也不可能一直做活期產品,被“團滅”對于活期產品來說是早晚的事。
其實,只要資金分配得當,把生活備用金放在余額寶,短時間內不用的資金拿去投1月標,自己也能做出一個類似活期產品的東西。
要是你擔心會有突發情況需要用錢,大不了多放一點在余額寶就是了,最后平均下來的收益不會比活期產品差多少。
自己動手,合法合規,不用擔心任何政策風險,何樂而不為呢?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