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錢多多)“爸媽不給買,只能自己想辦法啦。”張磊就讀于一所位于三線城市的大學,對于他來說,每次有新款的數碼產品上市,如果不給自己“配上”仿佛就是不合群。張磊并非個例,而家長也不可能每次都滿足孩子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嘗試通過一些金融工具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2015年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且預計未來還將保持每年4%至5%的同比增長率。2017年8月,全國大學生信用大使聯盟及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大學生信用現狀調研報告》(簡稱《報告》)指出,如今有22%的大學生使用過分期消費。不過,記者采訪時發現,針對在校學生的正規校園金融服務仍處于剛起步階段,大學生們的了解范圍也相當有限。
“銀行還有面對大學生的金融服務?從沒有聽說過啊。”幾位在校大學生向記者反饋稱:“在印象中,幾大行向大學生提供的服務不都是助學貸款什么的嘛,一般的學生用不到,所以平時也不怎么了解。”
剛本科畢業的學生小陳向記者表示:“平時主要用的都是螞蟻花唄和京東白條。這些使用方便,還款也方便。平時網購、話費、外賣等日常開支都支持使用花唄和白條。”《2017中國大學生信用現狀調研報告》也證實了這點,84%的學生日常不會使用信用卡。
“前幾年學校倒是和某銀行合作推過校園信用卡,但是我試了一下,額度只有10塊錢,就沒有再使用了。”一位受訪學生向記者表示。對此,記者聯系上了銀行的一位工作人員求證。
“確實,之前我們推的學生信用卡都是0額度的。”該工作人員表示,“畢竟大學生沒有征信記錄,而且政策方面也不支持我們開展校園信用卡,所以之前沒怎么推廣。只能提供0額度的信用卡,需要如借記卡一樣往里面充錢使用,但是可以享受所有信用卡的優惠。不過2018年起隨著政策的放開,我行也推了正式的校園信用卡,用以滿足學生的金融需求。”
實際上,繼2017年5月末監管層要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之后,商業銀行等“正規軍”正積極“返場”校園金融。除了學生信用卡以外,還開展了一批針對學生群體的小額低息貸款服務,如中國銀行推出的“中銀E貸·校園貸”等。此外,一些持牌金融機構正在加速改進相關服務。比如,招聯消費金融推出了針對在校大學生群體的招聯零零花,可在招聯商城及多種場景進行分期購物、取現消費,方便學生群體日常消費需求,也有助于他們信用積累,學生畢業后更可繼續享受招聯金融信用產品服務。此外,學生群體憑招聯額度使用招聯信用付,可在線上超300個APP、銀聯線下超數萬家商戶使用招聯云閃付消費,并享受長達40天免息還款服務。
可以預期的是,校園金融業務仍將在“紛擾”中繼續前行。在其背后隱藏的問題也亟待引起相關部門、在校學生、學生家長等重視。
比如,《報告》顯示,在3%使用過校園貸的大學生中,有35%的大學生不會自行計算貸款的實際利率,單純依靠校園貸提供商所提供的數據。也正因如此,有33%的學生接受了1.6%以上的月利率。這一貸款成本核算后年利率將超過20%。而且不容樂觀的是,使用校園貸的學生中,有42%的學生表示面對償還壓力,他們并不想求助父母的幫助。
不少專家和教育界人士認為,父母在子女進入大學前就應該開始指導孩子進行預算,明確信用卡、債務、網貸、罰息等概念,培養理性的財富觀念。學校也應加強宣傳引導,加大金融與網絡安全知識普及,從源頭上遏制借貸高消費及“高利貸”現象的發生。隨著高校與社會金融教育的加強,大學生消費逐漸趨于理性。《報告》指出,當面臨生活費無法滿足開銷時,42%的受訪大學生會選擇放棄消費。剩余的則選擇向父母、同學求助,使用消費金融服務的僅9%。當今大學生理性消費的特點十分突出,近80%的受訪大學生選擇以“質量”與“價格”作為考量因素。
與此同時,隨著銀行系“正規軍”進駐校園,對于大學生來說,有了相對安全的金融服務通道,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預見,隨著大學生金融服務越來越普及,大學生誠信檔案將被建立完善,此前銀行業一直擔心的信用評估困難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從而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