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和《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10月8日實施),加上8月25日已經出臺的《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10月1日實施),三個《規定》分別針對公眾號、群組、社區,標志著這些互聯網空間的信息傳播行為被正式納入監管,網上空間再無法外之地!
三大《規定》監管的范圍非常廣,包括:1.論壇、貼吧、社區等形式的社區平臺;2.群組;3.微信公眾號、微博、百家號、網易號、頭條號、企鵝號、一點號;在花椒、映客等直播平臺和秒拍、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開設的公眾號;在知乎、分答等互動平臺開設的對公眾答復的賬號等。
為什么要出臺《規定》?社區、群組和公眾號,方便了人們進行日常生活、社會見聞和公共事務的交流,已經成為輿論傳播的重要領域。然而,公開的網絡傳播不同于人們私密交流,信息會對其他個人和組織產生影響。三大《規定》嚴格要求平臺創建者、群組發起者,及信息傳播者必須權責對應,擔當賬號及群組運營安全防護、信息審核和網絡社群組織管理等責任。
三大《規定》的出臺,對P2P等互聯網金融行業是重大利好!
第一,P2P是“因網而生”的一個行業,微信公眾號、用戶群、社區等空間對于各家平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讓平臺獲得了廉價、好用的流量獲取渠道、客戶維護工具和平臺動態傳播途徑。三大《規定》出臺之后,從國家層面確認了正常、合規使用公眾號、群組和社區的合法性。
第二,P2P是新興行業,歷史問題平臺比較多,公眾狐疑,黑嘴猖獗,輿論方面一直比較脆弱。尤其是在2016年監管細則落地前,處于“無法律依據”“無部門監管”的狀態。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黑嘴在社區和群組肆意詆毀,幾個人注冊一個公眾號,就可以分割P2P的“唐僧肉”,寫標題黨文章,引用沒有信源的數據,乃至編造歪曲事實,以此要挾平臺,收取“保護費”。不僅謀財,有些自媒體還要出名,通過死纏爛打業內知名平臺,引發網上熱議和企業應對,甚至訴訟官司,讓“赤腳的”自己出位“穿上鞋”。由于行業本身處于灰色地帶,公眾質疑也多,有點名氣的平臺基本都遇到過很多次這種情況,也應對乏力,傳播少的聽之任之,傳播多的花錢消災,鬧到法庭最后也基本不了了之。P2P平臺通過法律維權,捍衛自身權利的有幾例?
讓業內人士欣慰的是,這種情況終于改變了!首先是最近一年多,P2P監管規定相繼出臺,整個行業有了合法的身份。一家合法行業的合法企業,不是你想黑就能黑了。其次,三大《規定》落地,10月份開始實施,即便在自己的微信號、微博,即便在論壇、QQ群等等,每個人也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言論自由不能侵害別人合法權益。這樣的規范環境,有利于凈化網絡空間,對合法運營的P2P企業是重大利好,以后不用對黑嘴委曲求全了。
投資人也不要給黑嘴當讀者。他們無能力、無信用、無資質研究和評價P2P,給不了你真實,反而讓你離真實更遠。監管規定已逐步出臺,權威第三方的信息披露逐步完善,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媒體研究也日益深入,可以多看這些信息,不斷學習,自己理智判斷。
中國互聯網二十多年發展歷程,被罵作“騙子”最多的人可能是馬云,但他終成首富了。走過了黑嘴猖獗的年代,合規的優秀P2P平臺一定會越來越好。(原標題:開個公眾號亂噴P2P就能收“保護費”?此路已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