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網貸平臺妙資金融被查封,因其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已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根據此前妙資金融官網顯示,截至2017年8月8日,平臺累計投資金額達到90億元,交易項目總數為8731個,投資用戶總數為26.65萬人,平臺待還款金額約9.1億元。
在妙資金融出現提現困難后,受其波及的理財用戶通過即時通訊軟件建立了多個維權群,這些受害者在妙資金融上的投入低則數千元高則達數百萬元,其中某單一維權群統計到的合計投資金額高達近2億。按照該群部分受害人的說法,當時選擇妙資金融主要是看重其多重企業“光環”、宣稱即將接入存管,以及相對合理的收益率等等,而用戶找到妙資金融也是通過應用商店、移動廣告等相對正規的渠道。
業內資深理財專家分析認為,近一年來監管不斷加碼,提升了網貸行業不良平臺出局的速度。在媒體和政策的不斷引導下,投資者有了更高的風險意識,很多有著明顯詐騙或跑路跡象的平臺很難再吸引到大量理財用戶的參與,這也使得一些問題平臺隱藏的更深,跑路特征不再像以往那么明顯。從妙資金融這個案例來看,這家平臺是多個正規協會的會員,曾被評為“中小企業公共示范服務平臺”;不僅宣稱其與恒豐銀行簽訂了存管協議,還擁有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等資質;除去高額返現等活動,其宣傳的年化投資收益12.8%也在行業正常的收益范圍內,在這樣的包裝之下,妙資金融能吸引大量理財用戶的參與也就不難理解。
問題平臺的包裝手段不斷升級,普通投資人或將更難識別真偽,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理財專家建議網貸投資人可以借助風車理財等專業的第三方機構降低自身“踩雷”風險。理財專家表示,目前很多網貸理財的用戶已經較為謹慎,在投資前也會自己去核對企業資質和一些相關信息,但畢竟專業知識和調查手段有限,很難全面了解平臺的真實情況。而第三方機構的價值在于能夠通過更專業的團隊、風控模型和調研方法對平臺進行綜合評估,其結果也就更具參考意義。目前有大量網貸投資者傾向于通過風車理財找到綜合實力較強的平臺,也是看重了其在降低風險方面的價值。
據了解,風車理財擁有獨創的FRAS風險評估體系,會以“線上+實地”調研考察方式對網貸平臺進行6大角度、32個維度、100余個評估點的評估考察,包括但不限于背景實力、風控體系、業務模式、產品特性、運營能力和IT技術等多個方面。依據FRAS風險評估的結果,風車理財只允許綜合評級在B級以上的平臺入駐,而風險較大的C/D/E級平臺均無法入駐。理財用戶在投資前,可通過風車理財提供的入駐平臺“綜合評級”以及“評級簡報”等服務獲取重要參考信息,在專業評估資料的基礎上全面了解平臺,可極大降低“踩雷”風險的發生。而現階段網貸理財用戶較為關注的合規事宜,也納入了風車理財對平臺的考察事項當中,目前只有上線銀行存管的平臺,才會在風車理財“存管”一欄進行展示,避免了理財用戶再被“已簽約”、“在對接”等說法“忽悠”的情況。
此外,風車理財還倡導用戶通過分散投資的方式進一步降低理財風險,避免因過度依賴某一家平臺而導致的重大本息損失。
在妙資金融暴雷后,也有個別投資人因做到了分散投資,避免了自身資金遭遇重創。來自吉林的王女士表示,因自己并未重倉妙資金融,所以損失不大能夠自己接受和消化,相比其他用戶來說,王女士的表現會相對淡定了許多。
但在妙資金融事件中,很多的受害者拿出了全部身家進行投資,這些投資人大多收入有限,希望通過網貸理財改善自身的經濟狀況,目前還在漫長的維權路上。在很多受害人的講述中,可以了解到他們并非沒有安全意識,也對平臺進行了考察,只因專業知識有限被諸多偽裝蒙蔽了雙眼。如果這些投資人能夠早一些接觸到專業的第三方機構,或許就不會誤入這樣的平臺導致損失。在網貸行業徹底走向規范前,這類暴雷事件或許還會再度發生,在騙局更加隱蔽的情況下,理財者的“避雷”方式也需隨時升級,才有可能避免更多損失的發生。(原標題:問題平臺“跑路特征”不明顯 P2P“避雷”方式需升級)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