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個人信貸方式提前消費,從電腦升級到換部手機,從購買健身年卡到長假參團旅游,由此催生出火熱的“校園貸”市場,與此同時,眾多電商平臺、專業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也紛紛把目光瞄準大學生群體。
然而,這一新興市場也存在很多問題與隱患:一些平臺和機構通過低門檻借貸引誘過度消費,不注重貸款人信息保護,以違法方式催還貸款。從已經曝光的案件看,某些“校園貸”一直游走在監管的灰色地帶,不僅侵害貸款人權益,還擾亂金融市場秩序。
談及校園貸行業出現的種種問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朱寧教授表示,校園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應正視。由于一些學生對個人征信記錄、個人信息保護不夠關注,導致其輕易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信用信息,由此引發一些受騙上當現象由此可見,學生消費應當量入為出,和自己需求匹配,同時需具備金融和風險意識,在培養情商,智商以外還需具備一定的財商,對自己每個行為帶來的后果要有清晰的認識。
“從金融領域來講,并沒有一個校園貸的概念,只是小額貸款發生在校園,服務校園人群,不要被‘校園貸’這個名字迷惑,校園貸的本質是消費貸和小貸,所以,應該為‘校園貸’正名。這就要求遵循監管的相應的條款進行有效監管,協同推出合理政策。畢竟一旦大學生無償還能力,對于平臺來說,也是一種傷害,不僅對互金行業的整體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甚至造成行業的停滯?!敝鞂幷f。
朱寧認為,目前的現狀是金融創新走在了監管前面一步,才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要正視金融創新,在肯定創新的同時,要意識到背后的風險,讓消費者既能享受金融創新帶來的好處,又能意識到金融創新背后的風險。
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張歡也表示,大學生在校期間,由于緊急原因需要資金周轉, “校園貸”可為其解決燃眉之急,方便、快捷的“校園貸”提升了自己整體效用;大學期間的校園貸款經歷大大提升了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努力奮斗償還貸款的經歷能夠讓他更好的面對職場;另外,“校園貸”是一種合理負債,能夠讓在校生提前養成理財意識,提高金融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