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見真金。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全國P2P正常運營的平臺降至2214家,陜西減少至16家。
陜西平臺減至16家
監管收緊的最近一年里,P2P行業平臺數量持續減少。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統計,截至4月底,全國P2P行業正常運營的平臺降至2214家,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17家。4月只有2家新平臺上線,但停業及問題平臺卻達到73家。
西北大學金融系主任王滿倉認為,近期平臺數銳減與新一輪監管整頓有關。從國務院要求整治現金貸,到銀監會發布互金風險治理要求,再到中央政治局強調重點針對互聯網金融開展全面摸排和查處,都預示該行業洗牌尚未結束。
國內P2P行業目前累計平臺達5890家,其中停業及問題平臺3676家,占比約62.41%。與去年同期相比,各省市平臺數量都出現了不同幅度減少。目前,陜西運營平臺有16家,排在各省市第22位,上月有1家平臺停業。去年4月底,陜西擁有的運營平臺是42家,也就是說,近一年平臺數減少了61.9%。
根據網貸之家公布的今年停業陜西P2P平臺信息,華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其中位于灃西新城世紀大道的信息科技公司網站已顯示打不開,座機電話無人接聽;另一家位于西安朱雀門外東南角的車貸公司客服電話撥打后回復“無此業務號碼”。記者昨日看到,位于環城南路路邊的這家車貸公司門店關閉,透過玻璃門還能看到店內電腦、桌椅等辦公用品,但宣傳展板上的手機號碼關機。附近一店家工作人員介紹:“最近沒注意到有人來這里上班。”
陜西師范大學經濟學博士畢超曾調研過陜西P2P行業經營狀況。據他介紹,不少小型公司是前兩年跟風開起來的,部分實際淪為房地產商、股票配資商的自融集資工具。近一年監管收緊,合規性難以達標的平臺自然被大浪淘沙。
8家上市公司撤出P2P行業
嗅覺靈敏的上市公司,對P2P平臺的態度也發生巨變。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已有益民集團、東方金鈺、*ST匹凸、高鴻股份等8家上市公司退出或剝離P2P業務。對此,網貸之家研究員劉美茹認為,上市公司從平臺撤資的主要原因一是監管變嚴以后,資本不看好發展前景;另一方面是為了優化資產結構和資源配置,聚焦于自身的主業發展。
這與前兩年上市公司、國資企業大舉涌入P2P領域形成鮮明對比。曾做過互金業務的張先生向華商報記者介紹,過去資本之所以看好這個風口,不光是看中利用P2P平臺實現聚資和盈利,同時也期望能享受到政策福利,更是為了借此提高在互聯網行業的占有率。
從炙手可熱到避之不及。去年開始,隨著越來越多上市公司退場撤離,P2P距離風口也漸行漸遠。這從上市公司入股P2P的案例變化就可見一斑。據統計,上市公司的“入股熱”主要集中在2014年、2015年這兩年。到了去年,全行業被入股的平臺數已下滑至20家;截至今年“五一”前夕,2017年僅有1家平臺被上市公司入股,而去年同期還有4家。
降息后短期借款越來越多
由于合規化建設帶來運營成本提高,今年春節后,多個P2P平臺進入了降息周期,有平臺最高降息超過2%,目前網貸行業的綜合收益率僅有9.3%,距離最高峰時的20%左右縮水了一半多。業內人士預測,未來該行業的綜合收益率還有繼續下行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從各平臺平均借款期限分布上看,約八成平臺的平均借款期限在半年以內。對比各省市平臺平均借款期限,只有上海、北京的平臺平均借款期限超過了10個月,陜西排在各省市第4位,目前平臺平均借款期限不足8個月。在陜西一家互金中介平臺上,華商報記者找到了一些車貸項目,還款期限均是1-4個月不等。
關天資本董事總經理邊隴剛認為,P2P行業標的趨向于中短期已是大勢所趨。他說,一方面政策對于標的借貸期限有嚴格要求,平臺推出小額短期貸款更容易過審,同時也能夠吸引一些用機動車等來抵押周轉資金者;另一方面,由于投資者期望以短期標來規避風險,所以中短期標生存空間也更大。
畢超提醒,短期標的并不意味著風險被完全規避。由于各平臺都擠到短期標市場上,未來競爭也將趨于激烈。所以投資者除了關注標的狀況和借款周期,還應綜合考量平臺風控能力、平臺背景、信息披露情況以及資金存管狀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