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12月17日訊:12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1月CPI數據,1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這是2009年10月以來該數據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為此,市場通縮預期開始加強。同時,也響起了一些央行降息的呼聲。
那么,CPI變負了,央行是否就會降息呢?在聆聽標叔的觀點之前,有需要的讀者不妨先來了解一些關于CPI、通縮、降息的基本知識。
通縮,究竟是什么?
“通縮”就是通貨緊縮,雖然學界對通縮的準確定義仍有爭論,但比較公認的一點是,通貨緊縮就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
一般認為,通縮會伴隨著經濟衰退,一方面表現為需求不足,一方面表現為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
“需求”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以及企業的“買買買”。如果說短期內生產出來的商品和服務的“供給”是不變的,那么需求因為種種原因降低了,就會導致物價的下降,以及市場上流通貨幣的減少。
而物價下降,又反過來影響人們的“預期”,消費者會延遲消費。這看似很理性,但對企業來說,就不是一件好事兒了,大家都不買買買了,企業的庫存就會積壓,造成損失,之后的計劃生產量也會減少。再進一步就是,公司發不起工資,員工下崗,銀行壞賬,再反過來減少人們的收入,降低消費。
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惡性循環,就會對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其實就是伴隨著通貨緊縮的。
CPI變負,就是通縮嗎?
答案是:誰都不知道。
前面提到,“通縮”其實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而現在只有11月的CPI降低了,僅僅一個月,如果借此就說“現在中國正處于通縮”,是錯誤的。
那么,為何近期市場上還頻頻提到通縮呢?
機構普遍認為,我國經濟目前不存在通縮基礎,CPI轉負主因豬肉價格下探所指,此外從PPI數據來看,經濟也有回暖的趨勢。但也有人和機構持不同的觀點,認為未來有可能會發生通縮。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現在所有人所說的“通縮”,與其是通縮這個事實本身,倒不如說是“對通縮的預期”,也就是未來發生通縮的可能性。
在治理通脹或通縮問題上,人們的“預期”、政策的“預期”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一般來說,央行制定政策也會對未來的趨勢形成判斷,進行相應的預期管理,而并不是等通縮實際發生了,再采取措施。
治理通縮,只有降息嗎?
如果說通縮預期已形成,央行是否會降息來預防可能發生的通縮呢?“降息”指的就是降低存貸款基準利率。包括存款和貸款兩個方面。
這涉及到政府治理通縮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降息、降準、公開市場操作)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減稅降費等)
結構性調整,改變預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
近年來,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降息的確是很多國家采用的做法。我國也不例外,機構研究表明,在2000年之后中國的4次降息周期中,每一次降息的啟動都對應著一輪CPI的下行周期。央行每一次降息,都是在通脹降至政策目標以下之后。
不過自2015年以來,貨幣政策越來越強調穩健中性,不搞大水漫灌。11月末央行發布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再次重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并首次提出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這是因為,降息不僅要考慮短期內對經濟的刺激效果,同時也有一些潛在的后果。
比如,最直接的一個影響是,說存款利率降低了,對借錢的人當然是種利好,但對存錢的人而言卻并不是一件好事。借錢的人主要是企業,存款人主要是個人,可見降息也可能會同時降低個人的存款利息收益,不一定會很好地實現刺激經濟的效果。
好了,基礎知識的介紹就到這里。
現在,你會如何看待“CPI變負,央行是否會降息”的問題呢?你的看法會和標叔一樣嗎?你會同意標叔的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