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利
深圳發展的地利有二。其一為背靠香港。
與同屬經濟特區、背靠澳門的珠海相比,深圳贏的十分必然。
從自然角度來說,珠海,深圳各有優勢。珠海是西江的出海口,地勢更平坦,水資源豐富,內河航運更方便。但低沙田地區,水網密布,修橋修路都極為不易。而深圳丘陵更多,平原較少,盡管水資源相對沒有那么豐富,但開發難度更低、開發條件也更好。
從地理位置來說,深圳比鄰香港,珠海比鄰澳門。不過二者經濟實力差異較大。香港1982年GDP322.9億美元,擁有人口526.4萬。澳門1982年GDP11.3億美元,擁有人口26.09萬。僅從這兩項數據,就可看出與香港相比,澳門所能帶個珠海的太少。
香港作為東南亞的貿易據點,交通中心,為深圳在發展初期帶來了大批正待轉移的低級工業和不少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訂單。而靠博彩業、旅游業支撐的澳門,除了帶來部分游客外,對經濟拉動效果十分有限。
其二就是深圳的“地大”。
盡管近幾年“缺地”一直是深圳房地產市場的主旋律。但是在經濟特區劃分中,比起同期其它三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的面積稱得上“非常大”了。
設立特區時,中央從深圳市境內劃出327.5平方公里(補更調查數據為395.992平方公里)地域設置經濟特區。再來看看小的有些“可憐”的汕頭經濟特區。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在汕頭市龍湖區試辦經濟特區,范圍1.6平方千米。實在太小,后來擴大了兩次,但依然比不上深圳。1984年國務院批準擴大為52.6平方千米。1991年4月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千米。
現在面積看起來很大的珠海,當時獲批的面積也非常“嬌小”,只有6.81平方公里。而后經歷了幾次擴大,2009年達到了227.46平方公里。2010年10月1日,珠海經濟特區范圍擴展至全市,總面積達到765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1700多平方公里。不過以珠海獨特的地利、水文環境,大規模發展工業并不是一條好路。在整個中國大規模工業化、成為世界工廠的日子里,旅游資源出色的珠海難以成為跑在第一梯隊的力量。
與珠海情況類似的,還有廈門。1980年批準設立經濟特區時,面積只有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后,廈門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面積達到131平方公里。同時,廈門是海島+海灣型城市,城市被海灣和山脈分成了好幾個小區塊,擁有與珠海市類似的“局限性”。珠海至少可以背靠澳門這株“小樹苗”,廈門就只能背靠……臺灣海峽。
好一個深圳!
人和
16至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這些移民者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發展出了獨特的經濟,文化,政治環境。比起“老歐洲”,他們更開放、進取。因為這開放、進取的態度,百年后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
1980年時,深圳人口僅有30萬、城市僅有幾條街道。而建設、發展深圳,靠的是一大批的“新深圳人”。
他們普遍年輕、受過在當時較為良好的教育或者擁有比普通人更強大的信念。深圳的建設不需要“推倒重來”,極少有“老舊勢力”的阻礙。人心齊、泰山移。
除此之外,40年來,深圳歷屆政府的堅持也值得大書特書。“敢為人先”基本已作為深圳的一個代名詞,而“敢”的程度,往往也超出想象。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1979年,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率先在蛇口開發了一平方公里的荒坡建立工業區,興辦了23家工廠,開通了國際微波和直通香港的貨運碼頭。其后又吸引外資興辦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現代化的工業小城。后來,這個模式被稱為“蛇口模式”。
1980年,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利用3000萬元的銀行貸款與部分地方財政,參照“蛇口模式”在羅湖區0.8平方公里的區域興建金融、商業、旅游住宅設施提供給外商,利用從中賺到的利潤繼續進行工業園區的基礎建設。這種利用銀行貸款“滾雪球”式的發展為珠海、汕頭的起步建設提供了經驗。
這一年,深圳還有了全國首個商品房小區,而直到1982年,國家才開始試點“三三制”,1991年才出現明確了住房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的文件。
1982年3月,蛇口工業區在各重點大學及各地公開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級部門調派干部的做法,首開新中國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而全國范圍內,直到1995年2月才第一次有畢業生進入人才市場,提供學生與單位進行雙向選擇。
1983年,蛇口率先實行基本工資加崗位、職務工資加浮動工資的改革方案,從內地調入的干部職工,不論原來級別職務如何,都一律凍結在本人檔案中,只作為基本工資參考。具體工資薪酬,根據本人的才能和貢獻來確定。
除此之外,深圳市全國第一個實行建筑招投標制的城市、第一個有企業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城市、第一個取消糧油憑票供應的城市、第一次舉行土地拍賣的城市……
直到今天,深圳也是全國平均年齡較輕、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城市之一。為什么中國只有一個“深圳”?因為時勢造英雄,時勢也造深圳。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