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10月20日訊:10月中旬,Lending Club(簡稱LC)和拍拍貸——這兩家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P2P網貸平臺,前者宣布退出網貸業務,后者完成清退,徹底P2P告別。
P2P網貸消亡至今,人們還沒忘記的幾大“前鋒”,大概要數孟加拉的格萊珉銀行和美國的LC。他們代表了兩種形態,前者踐行一種兼濟天下的道德情懷,后者代表一種技術革新的商業模式。
2008年8月,LC業務暫停6個月后,重新開始放貸。
這時,放貸模式已經改變,之前,LC撮合貸款人和借款人直接借貸。現在,貸款人向LC合作的銀行申請貸款,銀行放貸給貸款人,再將貸款以支付憑證的形式賣給LC,LC付完錢給銀行后,再將支付憑證轉讓給投資人。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非標資產的證券化,貸款人違約了, LC不賠償投資人。一直到2014年,LC都只提供個人信貸服務,這年,LC開始給企業提供商業信貸,給個人提供教育與醫療信貸。
一直到2020年,LC14年的堅持,換來了無盡的虧損,2014年底上市后,Lending Club的營收數據開始亮出來,2016至2019年,它分別虧損1.46億、1.53億、1.28億、3070萬美元。去年,LC收購了一家名為Radius的波士頓在線銀行后,再也不愿仍受這種屈辱,今年10月,宣布退出網貸業務,LC說:
繼續提供P2P服務在經濟上不現實。
LC創立那年,格萊珉銀行的中國學徒拍拍貸出現。從時間上算起來,只比LC晚一個月。和中國后來興起的所有網貸平臺不一樣,拍拍貸13年里只做純線上借貸模式,但這條路足夠難,一直到2016年,上線9年后,拍拍貸才開始盈利,而盈利背后的功臣,很大一部分來自助貸業務,它們似乎驗證著LC的結論:P2P借貸在經濟上是不現實的。
從2007年到2020年,拍拍貸的中國同行在做什么呢?
還記得5年前,P2P曾被高捧為金融創新。然而,它唯一的新鮮玩法是P2P技術——即點對點技術,而金融的本質風險,未能得到重視。
13年來,中國的P2P平臺引狼入室,引入了資金池、第三方擔保,做了風險自擔的剛性兌付模式。
財經365視界-P2P最后兩滴淚落下!
13年來,它們跟在銀行后面,撿著原本被銀行業金融機構風控篩選下的次級資產,在信用兜底、剛性兌付的商業模式下。通常是負債端能規模大肆擴張,資產端仍然維持它的風險本質,并且缺乏征信條件與風控有效性,這個時候,壞賬產生并積累,P2P平臺又通過如自動投標等手段,將不良債權,轉讓給新入的投資人。
過高的壞賬和信用背書,要求P2P重資產運營,但信用中介這件事,輕資產的P2P哪能做得了?于是負債端大肆擴張,做大規模,用規模來延緩壞賬率的風險爆發,風險逐漸累積,敞口放大,規模只能升高,不能降,20億元、30億元……直到自己也夠不著。
所以,當2017年監管層拉下“雙降”的鍘刀,爆雷潮開始。這時P2P如夢初醒,謀求脫身上岸。但絕大部分平臺,死于壞賬風險敞口放大后的資金鏈斷裂。2017年8月的“雙降”以來,1800多家在運營平臺死亡。
去年3月,運營10年、以大標著稱紅嶺創投宣布清盤。創始人周世平曾在遭受數次億元級借款違約中,表現出悲愴的英雄主義兜底行為,獲得了投資人盛贊,但這些兜底的壞賬后遺癥,拖垮了紅嶺創投。
同一月,待還余額145億元的團貸網爆雷,它的悲劇代表了過去十幾年里網貸亂象的種種:或假標、資金池,或自融,或資金與期限錯配,不同的是爆雷的先后,有資金實力的多撐一會,沒資金實力的就早死早跑路。
很多人將這一輪P2P消亡的導火索歸結為2016年以來經濟下行,以及它引發的中小企業生存困境,進而引發資金流枯竭,最終體現在P2P借貸上的還款困難。
但如果沒有這個催化劑,不善于風險控制的P2P資金鏈斷裂也是遲早的事。所有的P2P早期都以放松借款準入門檻來擴張資產規模種下的惡果,都在在進入借貸周期還款階段時,轉變成壞賬的風險了,這種短視,讓很多P2P的生存周期長不過五、六年,短則一、兩年。
P2P一度出現過6200多家,如今僅剩下15家,死亡率99.8%。每一家平臺的死亡,都是一聲嘆息、一幕慘劇。到了人人喊打的境地,所以當2019年底拍拍貸更名“信也科技”,并不再發布面向個人投資者的新標時,它趕緊說:
我們和P2P已經不再有什么關系了。
10月中旬,這個中國第一家P2P平臺宣布完成所有P2P存量兌付,善終而退,算是給了行業一點面子:
它沒有雷!
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門戶網站!